《成语故事》教案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成语故事》教案

时间:2024-05-27 11:24:39 成语 我要投稿

《成语故事》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成语故事》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成语故事》教案

《成语故事》教案1

  活动目标:

  1、在理解寓言故事《郑人买履》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园小朋友学习成语“随机应变”、“急中生智”。

  2、通过多种形式巩固所学过的成语,激发幼儿园小朋友对中国丰富的语言文化的兴趣。

  3、丰富幼儿园小朋友的语言,在活动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一至十中文、阿拉伯数字卡;图书、成语字卡若干;

  2、表情类、动物类成语图卡若干。

  3、油画棒、白纸。

  活动过程:

  一、通过书的排序,巩固一至十的成语。

  1、幼儿园小朋友选择一本图书,提问:你选择的是什么图书?它的价钱是多少?

  2、请幼儿园小朋友按从最便宜到最贵的`价钱顺序给书排序。

  3、引导幼儿园小朋友复习一至十的成语。

  二、游戏《成语对对碰》,巩固所学成语。

  每两个幼儿园小朋友为一组选择两张图片,组成一个成语。游戏进行2~3次。

  三、听寓言故事《郑人买履》,学习成语“随机应变”、“急中生智”。

  1、幼儿园小朋友边看大图书,边猜故事情节。

  2、告诉故事名称,教师完整地讲述故事。

  3、通过探望与讨论,帮助幼儿园小朋友理解故事的寓意,教育幼儿园小朋友遇事要灵活。

  4、学习成语“随机应变”、“急中生智”,启发幼儿园小朋友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四、通过看图片,巩固所学成语,并对成语给以分类。

  1、动物类

  2、表情类

  3、其他

  五、以表演的形式,引导幼儿园小朋友创造性的表现学过的成语。

  1、教师做动作,幼儿园小朋友猜成语。

  2、个别幼儿园小朋友做动作,幼儿园小朋友猜成语。

  3、教师出示成语字卡,幼儿园小朋友做动作。

  4、在音乐伴随下,幼儿园小朋友自由发挥表演成语。

  附:《郑人买履》成语故事

  从前,有个郑国人,打算到集市上买双鞋穿。他先把自己脚的长短量了一下,做了一个尺子。可是临走时粗心大意,竟把尺子忘在家中凳子上了。

  他走到集市上,找到卖鞋的地方。正要买鞋,却发现尺子忘在家里了,就对卖鞋的人说:我把鞋的尺码忘在家里了,等我回家把尺子拿来再买。说完,就急急忙忙地往家里跑。

  他匆匆忙忙地跑回家,拿了尺子,又慌慌张张地跑到集市。这时,天色已晚,集市已经散了。他白白地跑了两趟,却没有买到鞋子。

  别人知道了这件事,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而偏偏要回家去拿尺子呢?

  这个买鞋的郑国人却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子,也不相信我的脚。

  寓意:不顾客观实际而墨守成规的人,常常会做出荒唐可笑的事来。

《成语故事》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学习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望洋兴叹》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谈感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解决学习中的疑问。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成语故事包含的深刻道理

  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带生字卡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巩固

  1、学生复述成语故事,并说一说成语包含的'道理。

  2、学生讨论怎样学习成语故事。

  二、揭题、解题

  板书课题:望洋兴叹

  学生自由发言:你能理解课题中哪些词语?师根据情况引导,学生理解课题:河神望着海洋发出感叹。

  三、学习课文

  1、学习文中生字词

  出示生字卡,学生拼读:聚耻,并给生字组词,分析字形,书写生字。

  引导学生结合语句理解词语意思。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默读课文,然后自由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4、学生汇报,师引导归纳

  5、学生齐读最后一句话,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四、全文

  1、学生比较:燕国的少年和河神相比,的什么不同?

  2、学生讨论学习成语故事的方法。

  3、学生说一说:“望洋兴叹”这个成语的意思,并试着用它说一句话。

  五、课堂

  学生说说两个成语故事的含义。

《成语故事》教案3

  (一)活动目标

  1、理解成语故事内容和含义,客观认识狐狸的行为,知道遇到危险的时候不要慌,要学会动脑筋、想办法,保护自己。

  2、初步用于故事内容匹配的动作、表情、语气来表演故事。

  3、体验大胆表演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狐假虎威》故事图片,ppt。

  2、老虎和狐狸头饰若干。

  3、故事狐假虎威的视频。

  (三)活动过程

  教师指导语:小朋友们有没有去过幼儿园?看过什么动物?(教师据幼儿的回答简要的概括动物的特点)

  1、猜谜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谜语一:身穿花衣四脚走,头上有王真威风,张开大嘴一声吼,吓得百兽都发抖。(谜底:老虎)

  谜语二:眼睛细细三角脸,拖着一条大尾巴,爱吃兔子和小鸡,专门会想坏主意。(谜底:狐狸)

  2、教师有感情地讲述故事一遍。

  提问:

  (1)小朋友们,听完了这个故事老师有几个问题要问你们,狐狸被老虎抓到的时候是怎么办的呢?说了什么?请几个小朋友学学 (镇定下来,我是上帝派来…重复几遍老虎和狐狸的对话,为下面的游戏打基础)

  (2)小动物们看到狐狸后怎么样了啊?你认为他们是害怕狐狸,还是害怕老虎?

  (3)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聪明)一只怎样的老虎?(粗心)

  小结:遇到危险的时候不要慌,要学会动脑筋、想办法,保护自己。

  3、 选择一个角色,用有感情的声音和动作表现狐狸和老虎

  (1)第一次练习对话,请小朋友表演。

  教师指导语:小朋友们邀请自己的'好伙伴自由表演1分钟。

  出示图1:狐狸被老虎抓到后师:表演之前先考考小朋友们,故事里狐狸说话时的声音是怎么样的?(不慌不忙,镇定)老虎说话时的声音又怎么样?(疑惑的)下面我们用不同的声音来表演狐狸和老虎,让别人一听就知谁是狐狸,谁是老虎。

  (请小朋友表演)

  出示图2:表演狐狸眼珠骨碌碌一转,想出好办法的样子。老虎摇头疑惑的样子师:狐狸和老虎在说话的时候还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狐狸和老虎分别会做什么动作呢?谁来学一学?(教师适时的提醒)

  师:我们再现在请小朋友上来表演一下,注意把声音、表情、动作都表演出来,让别人一听、一看就知道谁是狐狸,谁是老虎。

  出示图:3:

  师:老虎相信了狐狸的话,于是老虎跟着狐狸朝森林里走去,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地走在前面,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地走在后面。

  表演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的样子。

  表演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的样子。

  出示图4:

  师:森林里的小动物见到狐狸和老虎它们是怎样做的?

  请小朋友表演小动物害怕地逃跑的样子。

  (四)看视频,听故事。

  小结:这个故事叫做《狐假虎威》,聪明的狐狸,能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想办法了一个好办保护了自己。

  (五)活动延伸

  在生活中遇到危险要不慌张,动脑筋,保护自己。

《成语故事》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情感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伯牙和子期深厚的友谊,受到教育,珍惜自己身边的友谊。

  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友谊的可贵,知音的难寻。

  难点:理解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所表现的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法和学法:

  课堂是师生成长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群学生在一起彼此对话、畅想、交融、分享,尽情享受成长的快乐。《高山流水》一课,是个动人的传说,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易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适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方法上,以自读自悟,读文悟情为主,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感受为辅。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引导者。教学时,应遵循阅读课文的特点,努力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用激励性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思维,来推动课堂深入,让学生从故事中品味出友谊的真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因为在第一课时,我已经给学生们欣赏了《高山流水》这首古筝曲,我在还没上课的时候,播放曲子等待铃声。上课开始就从乐曲入手引出俞伯牙。紧接着,我出示了文中的一些四字词语,让学生读,并且带入“伯牙在一个的夜晚,弹起了高山流水。当他弹到志在高山时,子期 道:“真妙啊!我看见了 的泰山!”当他奏起了志在流水时,子期 的说:“真妙,我看见了的江河!”伯牙激动的说,“:知音难遇,你就是我的知音啊!”他们两人 。当伯牙得知子期已不在人间的噩耗,来到坟前,又弹起了高山流水, , ,。子期已死,伯牙终生不再弹琴。”这一段话中,又一次运用了这些词语,算是对上节课的复习。紧接着,我给学生们提出这个问题:“俞伯牙和钟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呢?”来引入今天的新课。

  二、品味赏析。

  1、回顾第一部分,知音难遇。这部分是上节课学习过了,就提一下就行了。

  2、偶遇知音。其中第三、四段交待了他们相遇的时间和地点,没有学生思考的价值,我就让他们齐读这部分,了解就行了。到了重要的5、6、7自然段,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并提出阅读要求:你从那些语句可以看出子期就是伯牙的知音呢?用横线把它画出来。学生读完,给他们一点交流的时间,然后汇报成果。我就把学生找到的:子期啧啧赞叹道:“真妙啊,气势磅礴,就像挺拔雄伟的泰山!”

  子期意味深长地说:“真妙,我看见了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这两句话出示出来,引导朗读。第一句话我是分三个层面来指导朗读的。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读。可能感情不是很强烈,第二层,我让他们抓住“啧啧赞叹”这个词来指导朗读。第三层,我是从“气势磅礴、高大雄伟”

  这两个词,配上我找的高山图片来指导朗读。(我找图片的用意是,农村的孩子基本上没有外出旅游,没见过高山,如果学生有这方面的体会,那就更好了)。第二句话,我也是分三个层面来指导朗读的。前两层都一样,第三层我是把《高山流水》中的流水片段截成mp3形式,让学生听着加深体会来朗读。图片和音乐都在课件中出示。接下来,我提出问题: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来发挥学生想象。学生汇报后,我又出示:现在你们都是钟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你怎么赞叹?真妙啊,我看见了 !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说—— 真妙啊,我看见了 ! 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说—— 真妙啊,我看见了!

  当伯牙鼓琴志在雪花,钟子期说—— 真妙啊,我看见了 ! 这个设计,即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有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接着,让学生读,体会伯牙激动的心情,这部分我是让学生从动作词语来体会。我还设计了这个问题:“伯牙为什么会如此激动?”引导学生从知音难遇来对比着体会。

  3、痛失知音。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的8-12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动的地方。给学生一点时间来交流自己的体会。指名说说体会,读读课文。当学生说到“如泣如诉”的时候,让学生想象伯牙会说些什么?

  根据学生的体会,指导读“的知音已不在人间了,我这琴还弹给谁听呢?有谁能了解我伯牙的心呢?”这句话。我还设计了这个问题:伯牙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呢?因为知音难觅,的知音也死了。这样,就把难觅时的期盼,偶遇时的激动,失去时的痛苦联系在一起了,加深了学生对故事中伯牙和子期深厚友谊的理解。

  三、创设情景,强化感悟

  读13、14自然段,了解碎琴山,古琴台得名的原因。但不能只停留在了解上。这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去了碎琴山,你会想些什么?”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肯定有学生能联系到自己的朋友,这就是我要达到的目的。让学生从伯牙和子期的友谊体会的珍惜自己与朋友的深厚友谊。最后,我给学生播放了一首无印良品的《朋友》,词写的特别好,在从歌声中体会深厚友谊的重要。这节课就在歌声中结束。

《成语故事》教案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难点:成语故事三则-教案教学设计棒

  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明白成语故事包涵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投影片

  拟订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从一年级至五年级学到了许多成语,谁能说 说你所知道的成语。

  指名说

  揭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几则成语故事。

  板书:成语故事三则(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

  (1)课文讲了哪三则成语,你能大体说说它的故事吗?

  (2)边读边画出文中的'生字,力求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

  2、指名说

  三、检查自学:

  1、查生字:默写本课的生字,评议。

  2、理解:俸禄

  结合插图理解:张口结舌

  ⒊说一说通过预习理解的新词。

  四、学习《自相矛盾》

  1、师揭示题目,提问:“自相矛盾”是什么意思呢?

  2、自由轻声读课文

  3、楚国人卖矛又卖盾他先后说了两句话,指名说一说,及时板书:

  戳不穿

  能戳穿

  ⒋同学们,通过老师的板书你发现什么吗?

  (他说的两句话前后相抵触)

  ⒌师小结:这就叫自相矛盾。

  ⒍练习朗读楚国人说的话。

  ⒎联系实际,谈谈自己或周围的其他人有没有犯过自相矛盾这样的错误。

  7、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五、小结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成语故事三则,成语故事三则-教案教学设计棒,希望对你有帮助!

《成语故事》教案6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能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懂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想象伯牙弹琴、钟子期听琴的情景,学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4、明白“高山流水”的含义,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知音是很难得到的,有了知音,要懂得珍惜。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预习作业:

  1、读通课文,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并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下列字词:

  (1)鼓—— (2) 方—— (3)志—— (4)善哉—— (5)巍巍——

  (6)少选—— (7)洋洋—— (8)破琴—— (9)绝弦—— (10)复——

  2、收集有关朋友、友谊方面的诗句、名言 3、有条件的查找收集有关钟子期、俞伯牙的资料、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读“知音”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大人有大朋友,小孩有小朋友,请你说说自己的好朋友(学生交流)

  2、“朋友”这两个字虽然普通。但它在孔子眼里是“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在李白的笔下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王勃的心中则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以当两个人成为志同道合、互相欣赏的朋友时,“朋友”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知音”(板书)

  3、说起“知音”的来历,有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 板书 26、高山流水

  二、疏通课文,初识“知音”

  1、学习古文首先要读准、读顺,自己先读读看,试着读出节奏来。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再读: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回顾疏通古文的方法:借助注释,读懂每一句;联系译文矫正自己对古文的理解;同学交流讨论。

  4、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轮讲、补充)

  5、班级交流

  6、师生合作读。(教师读译文,学生读相关古文)

  7、提问:课文讲了谁和谁的故事?(板书:伯牙、钟子期) 简介: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 是当时的琴师。钟子期: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 斗笠、披蓑衣、挑担子、拿板斧的樵夫。

  三、探究文本,感受“知音”之喜

  1、一个是晋国赫赫有名的琴师,一个是楚国山野砍柴的'樵夫,是什么东西使他们走到了一起,成为知音呢?(交流:音乐)

  2、用~~~线画出两人弹琴、听琴的句子。(学生交流、板书) 志在高山 巍巍乎若泰山 志在流水 洋洋乎若江河

  3、想像乐曲内容:伯牙弹琴除了想到“高山”、“流水”之外,他还会弹奏哪些景色呢?

  (学生交流:鸟语花香、清风明月、森林大海等)

  A、 师生合作,分角色表演(出示内容)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学生: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细雨。学生:善哉乎鼓琴!绵绵乎若( )。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 学生:善哉乎鼓琴!( )乎若( )。

  B、同桌对说 出示参考词语:依依杨柳、皎皎明月、淙淙流水、萋萋芳草、皑皑白雪?? 4、想像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时的心理活动。伯牙与钟子期本不认识,他们在江边是偶然相遇,所以——(出示) 当伯牙的手指熟练地拨弄着琴弦时,钟子期暗暗赞叹: 当钟子期听出伯牙弹琴志在高山时,伯牙暗暗惊讶:当钟子期听出伯牙弹琴志在流水时,伯牙暗暗欣喜;

  5、根据刚才的练习,自己完整地想像当时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时的情景。

  (提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样弹、怎样听、各自想什么等)

  (1)同桌对讲

  (2)全班交流抽1~2个复述,其他点评

  四、拓展深入,感受“知音”之痛

  1、一次巧遇,两人一见如故,成了音乐上的知音。他们约定来年再相会。第二年,当伯牙如期来到汉阳江口时,得到的是钟子期病故的噩耗。钟子期留下了这样的遗言:把坟墓修在江边,他要好好地听先生的琴声。,这是一种何等凄美的相会呀!

  2、伯牙来到墓前,此时秋风瑟瑟,万木萧萧,更增添了伯牙心中的哀伤。(出示)

  (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抚琴:弹琴]一操[一操:一曲]。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铿锵:形容乐器声音响亮节奏分明],鼓掌大笑而散。

  3、伯牙见到众人听琴的摸样,心里会是怎样一番滋味呀?

  (交流:愤恨、痛苦、哀伤、觉得世上再无知音等)

  4、的知音已去,世上再无懂琴之人。于是——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出示并齐读) “士为知己者死”,伯牙为知己者绝琴。这是一种何等深厚的情谊!

  五、情感升华,珍惜“知音”之谊

  1、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后人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叫《高山流水》,想听吗?(播放《高山流水》)伴着这曲动人的《高山流水》,我们再来齐读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2、千百年来,“高山流水”已成为“知音” 的代名词了。此时此刻,你对知音是不是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了呢?(出示) 知音是 知音是 知音是(可以用自己积累的诵咏知音、朋友、深厚友谊的诗句、名言来表达自己对知音的理解,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同时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数量)

  3、总结: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当我们有朝一日遇到了知音,一定要好好珍惜。

《成语故事》教案7

  始终认为,语文老师,就要用语文本质的力量为学生生命的每一次新的进步和发展助力。始终认为,语文的核心价值之于儿童的言语生长就如同一层厚厚的“植被”。于是这堂课,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展开愉悦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一则寓言走进一片语言丛林,由一则寓言追寻一段生长历程,用一则寓言留下一个语文印记,去积累更为丰富、饱满的言语智慧。

  【教学目标】

  1.学习“寓”“焦”等生字,注意字的关键笔画,能正确、规范书写。

  2.读懂故事梗概;学会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故事讲清楚,并尝试在关键处逗留,丰富故事内容。

  3.在讲故事的学习情境中,理解“巴望”“焦急”“筋疲力尽”“纳闷”等词,并体味在故事里的表情、行为和情感。

  【教学过程及意图】

  课前活动:猜图导入

  1.老师带来了几幅好玩的画,想看吗?

  2.学生根据图画猜寓言故事。

  【“猜寓言故事”,一是循着儿童原有的阅读经历,用“寓言故事”之门把他们引向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之林。二是唤起儿童对古代寓言故事的经验,如藏有《亡羊补牢》等故事的图片,对故事里农夫“傻”样的呈现,本身就有一种漫画式讽刺的效果。课开始之前,形象化的方式,贴近儿童经验的起点,为课堂的整体立意进行了悄然铺设。】

  一、揭题导入

  1.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第24课《寓言两则》,“寓”是个生字,这个字,最关键的是竖(红笔描),要一直写到底。伸出手指写一写。

  2.一起来学习第一则。这个字读“yà”,题目连起来,读――揠苗助长。

  3.“揠苗助长”,什么意思?(把禾苗拔起来帮助它成长。)

  4.“揠”指的就是――(拔),所以故事也叫“拔苗助长”。

  5.题目再一起读。

  【课的导入要“轻”,意味着要简明而不烦琐,抓住一字的`“一笔”“一音”,扣住一字一词之义,简洁明快;课的起步要“浅”,意味要简单而不繁难,无非是写写、读读、说说。然而,“轻”和“浅”,却蕴含着“准”和“要”。推敲“寓”最为关键的笔画当属“竖”,明白这一关键处,上下部分和最后三笔都不会写错,此“竖”牵“寓”字全局。课题揪住“揠”字的读音和含义,其含义则来自学生对“揠苗助长”故事含义的原有经验。】

  二、读懂梗概

  1.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放声读这个故事,把故事读正确,读流利。

  2.课文都能读准了吗?好,请四个同学来读一读。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谁来读第一自然段?

  讲的是什么?

  (教师板书“巴望”,学生在书上圈出。)

  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谁来读?

  第三自然段?

  第二、三自然段连起来讲的是什么?

  (教师板书“拔苗”,学生写在第二自然段旁边。)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结果是――禾苗全都枯死了。

  (教师板书“枯死”,学生圈出。)

  3.来,看黑板,谁能把这3个词连起来,简单地说一说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阅读寓言故事第一步为“读懂”。“读懂”有两个要素,一为内容:故事大意,在于找到线索,线索就是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二为方法:根据线索简单说说大意,这是语文方法或能力,本课授予学生的是“关键词”串联法。找出每个部分的关键词,聚焦在农夫“想”――巴望,农夫“做”――拔苗,结果――枯死。找出关键词,串联概述,读懂故事,读薄故事。】

  三、故事情境

  故事不仅要会读,还要会讲,讲故事可是大有学问的,怎样才能讲好呢?

  哦,一讲清楚,二讲生动,才能吸引人,我们一起来看看故事中的农夫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怎么说的?

  (一)读讲“起因”

  1.先看故事的起因:农夫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出示第一自然段)

  (1)“巴望”一词变红,读这个词,“巴望”是什么意思?

  (2)你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是在“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呢?

  2.师生对话交流。

  引导抓住“天天”一词进行体味。

  (1)天天去看,你仿佛看到农夫什么样子?

  (2)读好这句话。

  引导抓住“焦急”一词进行体味。

  (1)十分焦急,他会怎么想?

  (2)引导学生逐渐进入故事情境:你就是农夫,注意下语气,再来说一说。

  (3)出示图片:“焦”字下面的四点像什么?

  小结:哦,汉字带给你们这么丰富的联想!古时候它是这么写的,下面的四点其实就是有一团火在烧,农夫的心里也像是有团火在烧,可真够急的呀!谁来读读这句话?

  3.谁来讲讲故事的起因?

  关注三个坡度,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发展区更上一层楼:

  (1)短短几分钟,就把起因讲出来;

  (2)能注意讲的语气,有讲的味道;

  (3)能把十分焦急会怎么想也讲出来。

  【讲故事的起因,在每个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可以大体表现为三种坡度:照“文”背;照“文”讲;讲丰富。从“巴望”到“天天看”,至“十分焦急”,要引导学生做停留,去想象样子,揣测心理活动,可以说一方面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故事情境中,加深对词语在特定语境中情感等的体会,另一方面也在为学生能把起因讲好做铺垫。而当学生无法领会这种铺垫时,还需通过“有点遗憾,要是能把农夫十分焦急时会怎么想也讲出来,我们就更爱听了”等评价语让学生顿悟,促进其从讲故事的第一坡度,登上第二、第三坡度。】

  (二)读讲“经过”

  1.讲好故事的经过是关键,我们接着往下看。

  2.这个农夫是怎么拔的?自己先读读第二自然段。

  3.一棵一棵地往上拔,是像我们平常拔草一样拔吗?

  学生体验活动,引导理解体会“一棵一棵地往上拔”:怎么拔的?来,请你,请你,请你们三个小农夫来拔拔看。

  相机追问:你怎么拔的?农夫拔的时候,为什么既要用力,又要这么小心?

  4.就这样,他一棵一棵地往上拔,拔呀,拔,拔了多久?多久?(引导理解体会“筋疲力尽”一词。)

  (1)累得怎么样?(筋疲力尽,累成什么样了?)引导学生做做农夫筋疲力尽的样子。

  (2)读好“筋疲力尽”(变红),并读好句子。

  5.谁来讲讲第二自然段农夫拔禾苗?

  关注三个坡度:

  (1)能完整地讲下来;

  (2)讲得味道较浓;

  (3)能用动作为讲加分,让我们看到了“筋疲力尽”的样子。

  6.经过还有一段,老师不教,不讲,你们能讲好吗?还是先练一练。

  (1)指名讲。

  (2)你们觉得他讲得好不好?

  (3)怎么才能讲出“兴致勃勃”的味道呢?

  演示“勃”字,右边是个“力”,农夫的话就要讲得响亮、有力,浑身都是劲。

  (4)哪个小农夫,再来兴致勃勃地说一说?

  【在故事情境中,“拔禾苗”是农夫的“显性动作”,反映的是“隐性心理”:有良好的出发点,自以为很有方法,有勤劳的付出,然而其结果却是“好心办坏事”。因此,“拔禾苗”这一体验活动是在为学生领会与表达寓意进行铺设。“筋疲力尽”会累得怎么样?让学生展开想象,做做农夫的样子,则也是帮助学生在讲故事经过时,尽可能达到第二、第三坡度。经过的第二部分,由扶到放,只抓住“兴致勃勃”一词,加以引导,通过“勃”字形的辨识,领会农夫“兴致勃勃”地说时有力、有劲的情态,帮助学生突破原来的语文高度。】

  (三)读讲“结果”

  故事的结果很简单,我们一起来讲一讲:他的儿子很纳闷,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

  1.引导讲好“很纳闷”:教师做纳闷的表情,问:他在想些什么呢?

  2.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都枯死了:看到这个情景,儿子会怎么样?(引导学生想象儿子的动作、表情。)

  3.再一起讲讲故事的结果。

  【故事的结果很简单,但故事情境却很丰富,从“纳闷”铺开儿子的不解、奇怪之情,从“枯死”铺开儿子的难过、吃惊、捶胸顿足之状,在前两部分讲故事的基础上,只需淡淡处理,学生自然就会有所领悟,自然朝着生动精彩的方向而拔节。】

  (四)完整讲述

  1.一段一段会讲了,谁能连起来讲讲这个故事?看,这是根据故事而画的连环画,谁能来配音?要把你讲故事的本领尽情地表现出来哦。

  2.指名学生上台讲。

  关注学生能达到的最佳表现:

  (1)评价和自我评价;

  (2)推动自我提高。

  【完整讲述故事,不是某个语言表达优秀的学生的“表演”,而是对每个学生讲故事能力的一个综合促成环节。重点在于对讲故事学生的“评”和“推”。学生讲完,让其自我评价,但这不够,教师要给力,引导其发现优点与缺点;教师要助力,帮助其补“缺”和提“优”,这样,指导和评价的是一个学生,然而面向和指向的却是全体学生。】

  四、揭示寓意

  1.你们觉得故事里的这个农夫怎么样?

  2.你想对他说什么?

  (1)引导学生从农夫的“急”、禾苗的生长规律、农夫的愿望和结果等方面展开自由表达。

  相机板书:急于求成 违背规律 适得其反

  (2)引导生本对话。

  农夫啊,农夫,你以为禾苗一点儿都没有长,其实――

  农夫啊,农夫,你以为想出的是一个好办法,其实――

  农夫啊,农夫,你以为力气没白费,其实――

  农夫啊,农夫,你以为是在拔苗助长,其实是在拔苗助――死啊!

  (3)小结:笑声中,我想你们都明白了。(指板书)赶紧把三个词记在题目右边吧。

  (4)明白了故事里的道理,你想把它讲给谁听?为什么?

  3.简短的故事,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故事的魅力。请拿出课桌里的故事纸,轻声自由读读,再去感受一下。

  (1)学生自由阅读《此地无银三百两》《掩耳盗铃》《郑人买履》《刻舟求剑》《买椟还珠》寓言故事。

  (2)阅读分享:告诉大家,你读了什么故事?简单说说你的感受。

  (3)读了听了这类古代寓言,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对,故事里都有个“蠢人”,做的都是“蠢事”,这类中国古代寓言,用“蠢人蠢事”给我们启发,真是耐人寻味。《寓言两则》中的另一则故事《鹬蚌相争》,就又是一种味道了,下节课,也这么去读读、讲讲。

  【从一堂课的结构来说,这是重要的第二板块,就是对寓意的领悟。此环节以清浅的问题来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即“你想对农夫说什么?”“你想把这个故事讲给谁听?为什么?”“读了这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有什么发现吗?”三个问题,形成学生思维的三个坡度。其一,对故事中农夫形象的思辨,在师生对话中初步建立对寓意的理解;其二,由故事中农夫,到现实生活中农夫这一类人,运用寓意进行理解与表达;其三,由一则故事,一个蠢人,到多则故事,多个蠢人,发现一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以“蠢人蠢事”进行讽刺、启迪的特点。】

  五、作业布置

  语文实践活动:

  1.必选:将这个故事讲给其他人听一听。

《成语故事》教案8

  活动目标:

  1、能根据故事情境的变化,大胆想象,积极讲述。

  2、通过欣赏动画、同伴间的交流与猜测,初步理解成语故事所阐述的寓意。

  3、能倾听他人的谈话,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拔苗助长》的动画和字

  活动过程:

  1、小朋友,如果你有一颗种子,种下后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为了让它快快长大,你会用什么办法?古时候有个农民他也想让他种的秧苗快快长大,你想知道他用了什么办法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成语故事:“拔苗助长”。出示字样

  2、欣赏故事第一段

  提问:①故事中有谁?他在干什么?

  ②种田的人怎么了,他为什么发愁?如果你是种田的人,你会怎么做?

  3、欣赏故事第二段

  ①提问:现在种田的人又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情,秧苗为什么会枯死呢?请你猜一猜。

  ②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们再来看一看。

  4、欣赏故事第三段

  ①种田的人是怎样让秧苗长大的'?你能模仿一下他的动作吗?

  ②种田的人对他想出的办法满意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你能说说他的话吗?他会带着怎样的心情讲这些话?你能给大家表演一下吗?

  5、完整欣赏故事

  ①种田的人因为拔厄秧苗,使秧苗枯死了,你想对他说什么?

  ②你知道生活中还有什么事太急了也不行?

《成语故事》教案9

  活动目标:

  1.会说成语:亡羊补牢;理解成语的意思。

  2.知道做错事要及时改正。

  3.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个性化的进行人物的表现。

  活动准备:

  《亡羊补牢》ppt图片、牧羊人、老农、狼和羊头饰。

  活动过程:

  一、听故事激发幼儿的兴趣,理解成语的意思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个好听的故事,想听吗?请小朋友们认真听,听完了我要提问的哦。

  (1)有谁知道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什么?(亡羊补牢)

  (2)故事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牧羊人的羊圈破了个洞,狼从洞里进去把羊给叼走了。)

  (3)他的邻居对他说了什么?牧羊人有没有这么做,他说了什么?(邻居说: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牧羊人没有这么做,羊都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

  (4)后来他有没有后悔?最后他怎么做的?(他很后悔没有听邻居的话,最后他把羊圈修好了)

  (5)亡羊补牢不仅是这个故事的名字,它还是一个成语,所以我们就称它为成语故事,理解成语意思。

  二、师幼一起完整讲述,熟悉故事中各角色的`台词

  1.邻居说的什么?应该用什么语气说话?

  2.牧羊人羊丢了他的心情怎么样?应该要怎么说?

  3.你们生气时会怎么表现,那牧羊人生气时候的语气应该怎么表现?

  4.完整讲述故事。

  三、出示头饰,幼儿自选角色表演,教师以导演的身份介入游戏

  1.今天导演要来挑选最佳小演员,最棒的将获得最佳演员奖。

  2.演员上台第一步应该做什么?(演员自选头饰,介绍自己)

  3.教师提问台词,重点指导幼儿的表情、动作语言。

  四、师幼分享点评

  1.小朋友你们最喜欢谁的表演?为什么?

  2.我们下次表演游戏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五、我们在这个故事里知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并不要紧,只要及时改正,就不算晚。

  教学反思: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本课我是采用回答问题与朗读指导及学习生字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提高学生朗读水平,我设计了朗读对话这一环节,让学生切身体会对话的语气,增强了合作精神。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还是有缺陷的,让孩子读的时间不够,以后我会更加努力,向其他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学会大胆创新,让自己的课堂放光彩。

《成语故事》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中的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成语中的人物形象,从形象中感受到寓意。

  2.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3.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2.出示自学要求:

  (1)正确地认读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生自学课文。

  4.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2)理解词语的意思。

  夸口戳穿腮帮俸禄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

  (三)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2.凭借课文中的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3.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文中谁在说大话呢?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3.“张中结舌”什么意思呢?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呢?你能说说“自相矛盾”意思吗?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什么。

  (三)精读《滥竽充数》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四个字的意思。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么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3.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1)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2)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3)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读一读,比较:这三个句子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4.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子,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竽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5.这句话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6.他后来怎么又装不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是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是......”造句。

  7.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精读《画龙点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1)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1)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的?所以人们觉得怎样?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4)读这则故事时节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5)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真的腾空而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五)布置作业。

《成语故事》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6、成语故事三则)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这里的“则”是什么意思?(量词,当“篇”讲)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l)出示生字词。

  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夸口:说大话。

  戳穿:刺穿。(用实物进行演示)

  腮帮:腮。(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八课〈成语故事〉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自相矛盾,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你能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吗?

  3.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读《滥竿充数》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这句话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读课文,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精读《画龙点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l)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所以人们觉得怎样?(人们觉得奇怪、可惜)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3)“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惊叹不已)

  (4)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五、讨论探究:

  学了这几则寓言故事,请同学们联系实际,举出一些事例,来印证这三则故事的寓意。

  六、小结质疑

  1、学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七、作业:

  把这几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成语故事》教案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文的生字,理解文中的新词,能联系生活理解“自相矛盾”。

  2.能把故事读正确、流利通顺,能用自己的概括讲述小故事。

  3.能读懂《自相矛盾》,认识故事情节设计时的“突转”技巧。

  4.产生阅读成语故事的兴趣。

  【课前阅读五分钟】

  1.三字成语:紧箍咒、一溜烟、铁公鸡

  2. 四字成语:滥竽充数 自相矛盾 画龙点睛 画蛇添足

  3.五字成语:桃李满天下 一物降一物 疾风知劲草

  4.六字成语:过五关斩六将 百思不得其解 迅雷不及掩耳

  5.七字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 赔了夫人又折兵

  6.八字成语: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7.九字成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识成语

  1.刚才我们读的都是成语,你有什么发现吗?

  2.成语是相对固定的词组或句子,有的来源于

  ①历史故事。

  ②寓言故事。

  ③神话或其他传说。

  ④古典文学作品。

  我们再来读几个四字成语,图文结合看看他们的来源

  (1)望梅止渴

  (2)画蛇添足

  (3)嫦娥奔月

  (4)学而不厌

  3.翻开书,看看我们今天要学的三个成语,都是来源于……我们学过《一路花香》,知道寓言故事有个特点,一般会用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正因为有这些相同点,这三个故事被安排在了一课当中——《成语故事》。

  二、初读故事,感知内容。

  1.认认真真读故事,把故事读得正确、流利,遇到不理解的词可以做个记号。读完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故事,读给你的同桌听。同桌裁判一定要认真听哦。

  2.读后学习词语。

  3.故事,故事,是以“事”为中心的`,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你喜欢的那个故事吗?

  4.看,我们把小小的寓言故事读得更“小”了,还认识了不少字。那么下面的句子,你能读正确吗?

  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只因太夸口,被人将了军。

  可笑是南郭,鼓腮吹假音,蒙骗怕被抓,只好跑了人。

  画家张僧繇,墙壁画龙身,逼真少神韵,点睛龙入云。

  读完你发现了这些句子不但含有本课生字,还……

  三、读懂故事,把握情节。

  1.故事再短,也是需要情节的,故事适合于口头讲述,也许没有细腻的心理描写、没有繁复的景色描写,但它一定有流畅的情节。即使它是来自寓言的成语故事,也有变化突转的情节,靠着突转变化的情节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先来看《自相矛盾》这个故事,用心默读,用文中的关键词 【提示:这个故事是从( )开始讲的,因为( )故事就有了曲折,最终( )。】

  2.组织交流,深入认识

  “夸口”是什么意思?楚国人的话语中哪些词是过分扩大夸张了?

  指导朗读。

  围观的人“问”了什么?师生对话,明白言外之意?修改楚国人的话语。

  四、讲故事,明道理。

  1.讲好这个故事关键在于把握情节。回想情节。

  2.如果把这个故事讲给比你大的学长听,你觉得跟谁讲这个故事比较好。

  如果把这个故事讲个低年级的学弟学妹听,你觉得要注意些什么呢?

  五、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1.刚才我们一起读出了故事情节的起点和突转,读出了故事的道理。你能自己读读《滥竽充数》《画龙点睛》,找找故事情节,想想其中的道理吗?

  2.写话。【格式:某某同学,我讲给你讲讲《自相矛盾》的故事,因为……所以我希望你明白:】

《成语故事》教案13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

  2、透过多种形式地读,理解课文资料,体会寓言蕴含的道理。

  3、懂得就应听取他人的劝告,及时改正错误的行为。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寓言揭示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1、出示课题,这是个成语,让我们一齐来读一遍。(学生齐读)

  2、这个成语中,你有不理解的字吗?

  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此刻你明白这个成语的意思了吗(学生尝试解释)

  4、从这个课题,你明白了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回答、)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听准生字的发音。

  2、读课文,读后把本课的生字带词读一遍。

  3、检查自学效果:

  (1)选取正确的读音

  窟窿(kū lóng;kū long)废窿(lóng long)

  街坊(fāng fang)坊本(fāng fang)

  圆圈(quān juàn)羊圈(quān juàn)

  钻研(zuān zàun)钻石(zuān zuàn)

  重点强调:多音字在意思上的区分。

  你是怎样来区分的指名汇报透过查字典区分多音字的不同意思。

  (2)强调字形,理解字意

  “窟窿”都是穴字头,所以和洞有关。注意“窿”字的“生”上面有一横。

  “街坊”:你家有街坊吗街坊就是邻居的意思。

  三、通读课文,理解资料

  1、本课的生字、生词我们都弄清楚了,此刻你能读课文吗(指名读课文)大家思考:这篇寓言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

  板书:第一次第二次

  2、羊是怎样丢的呢默读课文的1—4自然段,思考:第一次丢羊是什么原因?第二次丢羊又是什么原因?

  学生结合问题回答:第一次丢羊是因为羊圈有个窟窿。

  第二次丢羊是因为他没有及时把羊圈修补上。

  小结:那么这部分能够用课题中的哪两个字概括(亡羊)对,这部分告诉我们,养羊人是怎样会丢了两次羊。

  3、养羊人又是怎样“补牢”的呢结果又怎样呢让我们地读一读第5自然段。

  结合朗读,回答:养羊人后悔了,赶快把羊圈补,以后再也没丢羊。

  4、练习复述

  四、品读评价,体会寓意

  1、请你评价评价这位养羊人,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

  友情提示:我们不能毫无根据地随便评价他人,对养羊人做出的任何一个评价,都要有根有据,理由充分。

  (1)读课文,动笔画一画。

  (2)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评价

  (1)养羊人是个不听劝告的人:

  A、从他与街坊的对话中,看出他不听别人的劝告。

  他的话就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漫不经心,毫不在意,无所谓的语气)大家尝试读一读,指名朗读。

  街坊的话就应怎样来读你是从哪个词明白的(从“赶快”明白街坊很为他着急,感到可惜,读出劝的语气)

  指名尝试读

  分主角来读对话,体会对话双方的不同的情绪。

  B、从第4自然段中的两个“又”,感觉他这个人太一意孤行了。明白有第一次的丢羊,就就应想到还会丢,可他偏偏不去修补,导致他又有了第二次的丢羊。

  这两个“又”就应怎样来读大家尝试读第4自然段,体会养羊人的可气之处。

  (2)养羊人是个知错能改的人

  这个养羊人真是可气,那么养羊人就没有一点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

  默读最后一段。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抓住“后悔”“不该不”想象一下养羊人当时后悔的情绪。尝试读出当时的情绪。你能把这句话换一种说法吗(改成一般陈述句)

  抓住“赶快”“结结实实”指导朗读,从这两个词你明白了什么(养羊人的可贵之处:发现错误后,立刻就改。而且很有信心)

  养羊人最可贵之处就是他心想:“此刻修还不晚”,看到这句话,你想说点什么大家交流。

  小结:这就是养羊人的闪光点,他虽然发现问题很晚,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是,当一旦发现错误后,他能及时地去改正。想象一下,如果他在发现错误后,却沉浸在后悔和自责中,总是认为晚了,那么想象一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可见,只要有信心,明白及时改正错误,到任何时候都不晚。

  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结合自己或他人的事例,谈)

  3、养羊人由开始的不在乎,到之后的后悔,到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如果你是养羊人,你此刻的情绪是怎样的呢是不是有满腹话语想对大家说呢(奉劝大家,不要像我这样,不听他人的劝告,不能及时地改正错误。我们要虚心理解他人的劝告,发现问题及时地改正。更要记住,只要想改正错误,到任何时候都不晚)“亡羊补牢”这个成语还有后半句,你能根据蕴含的道理补上后半句吗(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五、明确寓意,指导实际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寓言《亡羊补牢》,你都明白了什么道理?

  在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就应怎样去做呢?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校的“双优课”评选活动中,展示给校和老师们的。我亲切、谦和的教态赢得了老师们的赞许,同时对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起到了致关的重要。我十分满意的是学生们的表现,学习兴致高涨,参与意识强烈,发散思维活跃、学习效果良好。一节课的教学安排,老师能够精心准备,但课上的突发事件(与教学活动相关的`或是无关的),确实往往让老师始料未及的,怎样巧妙的处理好,就要看老师的应变潜力,和多年的教学经验。继而就本课书的教学,发表几点不成熟的见解:

  (一)目标明确,方法落实。

  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是寓言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寓言学习的方法,老师把学习的目标与方法清晰地教给孩子,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扎实进行,落实有效。从题目激趣导入,探究“寓言”的意思,以关键问题为切入点,引导理解故事资料,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创设台,多次引导学生把读懂故事资料与感悟故事蕴涵的道理交织深化,使目标的落实扎实到位。

  (二)循环反复,螺旋深化,简单的环节,训练却绝不简单,训练在反复中提高。

  第一,教学中多次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生字词的学习:在课文中整体认读、在具体的语句中读准确、在探究中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反复的认知重现,对孩子学习掌握生字是用心的;

  第二,读故事,悟出道理,却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多次的相互碰撞:读故事,体会人物的心理;懂道理,找语句体会;创设口语交际训练台,把故事与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三)结合教材特点,选取学法,但切入点的问题缺少讨论的价值。

  这节课环节清楚紧凑,老师以“问题:养羊人两次丢羊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先自己在文中找,再在小组里交流。还有就是老师对养羊人有一种评价,不知对不对,待你们解决完第一个问题后告诉你们,帮我分析一下。”为切入点,引导孩子读故事,在生生的合作学习和师生的交流探究中,巧妙的使孩子读懂了故事,体会了寓意。这种探究合作学习在此运用得如此自然与高效。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但是我觉得作为切入点的问题过于简单,因此关于这个问题的小组讨论的好处不大。

  (四)教学无小事,更应关注细节

  课后,学生向我指出课堂上我出现的问题,例如:甲同学在读“则”时,发音不准,我没有及时纠正;乙同学在对养羊人评价时,说了一个同学们不理解的成语,教师忽视了这一环节,含糊而过,给同学带来了学的阴影。这些只是学生给我提出的,可能还有一些细节出现了纰漏,作为“者”的我也没有意识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悉心聆听、快速分析、及时指出。

《成语故事》教案1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3个一类字,认识1个二类字。

  2.了解4个成语故事的内容,知道这4个成语的内在含义。

  3.激发学生阅读成语故事、积累成语、研究成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一类字,了解成语的内在含义。

  【教学准备】

  成语故事书、成语词典、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四个成语,都是什么呢?(刻舟求剑、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完璧归赵、狐假虎威),说一说这些成语的含义。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其他的四个成语。

  二、认读成语

  (自相矛盾、掩耳盗铃、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愚公移山)

  1.自由认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领读。(声音洪亮)

  3.齐读。

  三、讲成语故事,理解成语意思

  1.根据预习情况,请学生讲成语故事,任选一个成语即可,其他的同学还可以进行补充。

  2.根据所讲故事,总结理解成语含义。

  (1)自相矛盾: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2)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4)掩耳盗铃:掩,遮蔽,遮盖;盗,偷。偷盗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3.谁能说一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区别。

  4.课件出示填空题。

  (1)我们做事不要遇到困难就退缩,应该有( )的精神。

  (2)如果不去努力,只会用谎言自欺,就是( )。

  (3)心里太多想法了,一下子想读书,一下子想去打工,( ),不知道如何是好啊。

  (4)由于他们两人不肯合作,结果把大好机会白白地送给对手,真是( )啊!

  (5)我等妈妈出去了,偷偷地开了电脑来玩,没想到( ),爸爸却提前回来了,抓了我个现形。

  四、自主学习生字

  1.自学生字“矛、盾、掩、盗”。书写、扩词。学完后同桌之间互相检测。

  2.指导书写“矛、盾”,让同学们讲一讲哪个字容易写错,强调“矛”的字形,注意撇不要落下。

  五、课后练习

  1.成语接龙:

  愚公移山—山穷水尽—尽人皆知—知书达理

  伯乐相马—马到成功—功败垂成—成竹在胸

  掉以轻心—心直口快—快马加鞭—鞭长莫及

  2.成语扩展。

  (1)阅读课后的成语,想一想这样的成语你还知道哪些?

  (2)看看老师带来了哪些成语朋友。

  课件出示:

  有人物的成语:

  叶公好龙 塞翁失马 毛遂自荐 孟光举案

  有反义词的成语:

  七上八下 颠倒黑白 颠来倒去 是非分明

  有动物的成语:

  狐假虎威 马到成功 鸡鸣狗盗 狗急跳墙

  六、总结

  同学们,学习本课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祖国的语言文字真是博大精深,妙趣横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七、作业

  1.书写一类生字。

  2.选择一个你喜欢的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成语故事

  愚公移山(长矛)鹬蚌相争,

  自相矛盾(盾牌)渔翁得利。

  掩耳盗铃(掩盖)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成语故事》的第二课时。本课一共有八个成语组成,其中有两个八字的成语,其余的都是四字成语。个别成语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有所接触,比如“愚公移山、掩耳盗铃、自相矛盾”。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1.充分的课前预习,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方法。在课前我要求学生查阅本课的成语故事,所以在课上讲成语故事的'时候,学生积极踊跃,抢着回答问题。有的学生因为没有回答问题而失落、生气。当其他学生讲成语故事的时候,他们听得特别认真,时不时还会补充。通过成语故事,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成语的含义。本课的教学难点就这样突破了。

  2.相信学生,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本课的生字学习是交给学生自己学习的,通过借助书中拼音、字典、工具书来自主完成。这节课一共需要学习四个生字,“矛、盾、掩、盗”。字的音、形、义,学生完全可以自己掌握,教师只需要课堂检测就可以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这样就节省了课堂时间,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多讲一些需要教师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两个成语的意思,学生比较容易弄混淆,就可以多做讲解,多做练习,来帮助学生区别,以便正确使用。

  3.课外拓展,会带给学生更多的兴趣。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拓展了很多的课外知识,比如带有人物的成语、带有动物的成语。学生非常乐意接受,兴趣盎然。同时,有些学生还可以列举出其他这样的成语,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成语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包建新.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M].浙江大学出版社,20xx-10.

《成语故事》教案15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四字故事,对成语学习产生兴趣。

  2、理解故事内容,懂得“熟能生巧”的含义。

  活动重难点:

  重点:理解“熟能生巧”的含义。

  难点:对成语学习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PPT课件;故事录音,弓箭和靶子、葫芦和铜钱的实物或图片。

  查看课件:中班语言课件《熟能生巧》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做好铺垫。

  1、出示实物或图片,认识弓箭和靶子、铜钱和葫芦。

  2、提问:认识它们吗?它们分别叫什么?干什么用的?

  思考:怎样才能不把油倒到铜钱眼外呢?怎样才能把箭射准呢?

  (二)感知成语故事。

  1、教师讲述故事(最后一句不讲),幼儿初步感知。

  2、提问:故事中有谁?他们都有什么本领?

  3、思考:你认为他们的本领怎样?他们的本领又是怎样得来的呢?

  (三)理解“熟能生巧”的`含义。

  1、完整播放故事课件,配以录音。

  3、学说:老爷爷对年轻人说了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3、讲解“熟能生巧”的含义。

  4、思考:听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联系自身,进一步明白道理。

  1、说说:你有什么本领?怎样练出来的?你还知道谁的本领。

  2、小结:本领不是一学就会的,只有多学、多练、多动脑才能练就。

  (五)了解成语。

  “熟能生巧”既是故事也是成语,所以叫它“成语故事”。平日里你们听过的“狐假虎威”也是成语,用几个字就能说明一个很重要的道理。

【《成语故事》教案】相关文章:

成语故事的教案04-27

《成语故事》教案11-02

亡羊补牢的成语故事教案08-02

幼儿园成语故事教案11-28

成语故事06-12

经典成语故事05-23

经典成语故事11-04

成语故事11-19

成语故事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