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故事15篇[精]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成语的故事

时间:2024-05-17 11:19:16 成语 我要投稿

成语的故事15篇[精]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说到成语,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成语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还苦于找不到好的成语?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成语的故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成语的故事15篇[精]

成语的故事1

  从善如流的成语故事讲的是郑国防御楚国,和晋国签订了盟约。楚军进犯郑国,晋军有约在先,便派兵救援,路上与楚军相遇,楚军不战而退。晋将赵同等人主张乘机攻占楚国的蔡地。他们催请栾书元帅下令行动,但“中军佐”知庄子不让栾书元帅发兵,栾书元帅觉得有理,毅然命令大军撤回晋国。

  从善如流的成语故事

  郑国是春秋时的小国。它为了防御楚国,和晋国签订了盟约。结盟的第二年,楚国即发兵进犯郑国。晋军有约在先,便派兵救援,路上与楚军相遇,楚军不战而退。晋将赵同等人主张乘机攻占楚国的蔡地。他们催请栾书元帅下令行动,但“中军佐”知庄子不让栾书元帅发兵,说:“楚军已撤,郑国转危为安,我们就不该进攻楚国。”栾书元帅觉得有理,毅然命令大军撤回晋国。

  对此,《左传》称赞栾书的举动是“从善如流宜哉”!

  “从善如流”指听从好的、正确的意见,就像流水向下那样迅速、自然。

  【出处】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 《左传·成公八年》

  【解释】从:听从;善:好的,正确的;如流:好像流水向下,形容迅速。形容能迅速地接受别人的`好意见。

  从善如流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cóng shàn rú liú

  【解释】从:听从;善:好的,正确的;如流:好像流水向下,形容迅速。 形容能迅速地接受别人的好意见。

  【出处】《左传·成公八年》:“从善如流;宜哉!”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

  【近义词】改过自新 疾恶如仇

  从善如流的成语故事点评

  晋将赵同等人主张乘机攻占楚国的蔡地。他们催请栾书元帅下令行动,但“中军佐”知庄子不让栾书元帅发兵,说:“楚军已撤,郑国转危为安,我们就不该进攻楚国。”栾书元帅觉得有理,毅然命令大军撤回晋国。“从善如流”指听从好的、正确的意见,就像流水向下那样迅速、自然。

成语的故事2

  出处:《左传·僖公十三年》和《左传·庄公二十年》。

  意思:看见别人遭到灾祸,不予同情,不加援助,反而高兴。

  据《左传·僖公十三年》记载:晋国遭遇大荒年,向秦国求购粮食,秦国大夫百里奚说:“天灾是哪个国家都难免的,帮助邻国度过灾荒,是件好事,应大力支援。”于是秦国向晋国出口大批粮食,解决了晋国的困难。后来,秦国也遇到荒年,便派人向晋国商量求购粮食。晋国国君和大夫们研究之后,却决定不卖。只有一位大夫,名叫庆郑,不同意这个决定,说:“秦国给过我们帮助,而我们却忘了人家的帮助之恩,这叫做‘无亲’;秦国遇有灾难,而我们却以人家的灾难为欣幸,这是‘不仁’(幸灾不仁);贪爱自己的财物,不肯帮助人家,这是‘不祥’;如此得罪于邻国,就是‘不义’。无亲、不仁、不祥、不义,四德全无,还怎能保守国家?”

  庆郑所说的“幸灾不仁”,即“幸灾”一语的.来历。

  另据《左传·庄公二十年》记载:周庄王宠妾生的一个小儿子叫子颓。庄王死后,由儿子僖王继位,后来又由孙子惠王继位。那时有几个大夫阴谋发动叛乱,利用子颓年幼无知,拥立他为王,而把惠王赶走。这件事本是祸,子颓却以为福,竟日夜听歌观舞,比往常更欢乐起来。当时人说:“哀乐不时,殃咎必至,今王子颓歌舞不倦,乐祸也。”这是“乐祸”一语的来历。

  由于“幸灾”和“乐祸”的意思一样。所以,“幸灾”、“乐祸”就合为一句成语了。《颜氏家训·诫兵篇》说:承平之世,幸灾乐祸;兵革之时,?扇反复,此陷身之本也。”

成语的故事3

  在南北朝的梁朝时,有一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yóu],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据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 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 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 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 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 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 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点过第二条龙眼睛,过了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成语的故事4

  有一次,颜渊问孔子道:“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意思是说:老师慢走,我也慢步,老师急走,我也急走,老师快跑,我也快跑;然而老师假如一溜烟地飞驰,那我只好眼巴巴地远远落在后面了。

  孔子听了颜回的话,问道:“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颜答复道:“夫子步亦步,是说您谈话我也谈话;夫子趋亦趋,是说你同人争辩我也同人争论;夫子驰亦驰,是说您阐述古圣先贤之道我也论述古圣先贤之道。可是,您有时基本不必启齿,而人们却都佩服您,这一点我就无奈学习,只好难望项背了!”

成语的故事5

  【注音】duǎn gěng jí shēn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颜渊从鲁国到齐国去,准备与齐国的国君谈治理国家的大道理。孔子不放心,子贡问何故,孔子说:“我想起管子的一句话‘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对待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颜渊难以做到。”

  【出处】故曰: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几者不可与及圣人之言。

  战国·赵·荀况《荀子·荣辱》

  【解释】绠:汲水用的绳子;汲:从井里打水。吊桶的绳子短,打不了深井里的水。比喻能力薄弱,难以担任艰巨的任务。

  【用法】作宾语、定语;比喻能力难以担任艰巨的`任务

  【近义词】绠短汲深

  【示例】顾才不称物,短绠汲深。

  唐·严挺之《大智禅师碑铭》

  相关资料:

  典源

  战国·赵·荀况《荀子·荣辱》

  故曰: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几者不可与及圣人之言。

  《庄子集释》卷六下〈外篇·至乐〉

  颜渊东之齐,孔子有忧色。子贡下席而问曰:"小子敢问,回东之齐,夫子有忧色,何邪?"孔子曰:"善哉汝问!昔者管子有言,丘甚善之,曰:'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夫若是者,以为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适也,夫不可损益。吾恐回与齐侯言尧舜黄帝之道,而重以燧人神农之言。彼将内求于己而不得,不得则惑,人惑则死。"

  唐·成玄英疏:「绠,汲索也。夫容小之器,不可以藏大物;短促之绳,不可以引深井。」

  译文

  《庄子集释》卷六下〈外篇·至乐〉

  颜渊向东到齐国去,孔子十分忧虑。子贡离开座席上前问道:"学生冒昧地请问,颜渊往东去齐国,先生面呈忧色,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你的提问实在是好啊!当年管仲有句话,我认为说得很好:'布袋小的不可能包容大东西,水桶上的绳索短了不可能汲取深井里的水。'如此说来,就应当看作是禀受天命而形成形体,形体虽异却各有适宜的用处,全都是不可以随意添减改变的。我担忧颜渊跟齐侯谈论尧、舜、黄帝治理国家的主张,而且还进一步地推重燧人氏、神农氏的言论。齐侯必将要求自己而苦苦思索,却仍不能理解,不理解必定就会产生疑惑,一旦产生疑惑便会迁怒对方而杀害他。

成语的故事6

  西汉时,有个名叫牵秀的读书人,年轻时就有些才气,也能说会道。后来被权贵看中,任为司空从事中郎,当上了皇帝的`侍从官。

  牵秀好说大话,常把自己夸得了不起。有一次竟对人说,他如果能居于督察百官的地位,就一定像冲除脏水、浮上清水那样除掉恶人,奖励好人;如果能担任军事要职,就一定会建立将帅的功勋。但是,他不过是说说而已,实际上没有照这样去做。公元二九○年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他的儿子司马衷继位,史称晋惠帝。司马衷患有痴呆症,第二年起,皇族之间为了争夺政权,发生了长达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

  当时牵秀担任尚书,但他对诸王专权、惠帝沦为傀儡,从不敢反对。相反,他见哪个有势力,就去投靠哪个。他先是为长沙王司马义效力,接着又投奔成都王司马颖,后来再投靠河间王司马。最后,牵秀在这场皇族大混战中,被司马颙的部下杀死,以致他根本就没有做到自己说的,像冲除脏水、浮上清水那样除掉恶人,奖励好人。

成语的故事7

  边韶,字孝先,东汉时期浚仪(古代县名,在今河南省开封市附近)人。边韶读了不少儒家鼻祖孔子和孟子的书,以教授儒学为业,前后收过不少的学生。在《后汉书·边韶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边韶肚子肥大,行动迟缓,整天懒洋洋的,即使是白天也喜欢躺着休息。他的几个学生,见老师如此,就编了首歌谣,这首歌谣很快就在同学之间广泛流传。有时候,有的学生还会不经意间脱口而出:

  边孝先,腹便便;

  懒读书,但欲眠。

  边韶听到了之后,当然有些生气,于是他也编了几句,作为回答:

  边为姓,孝为字。

  腹便便,五经笥;

  但欲眠,思经事。

  所谓“五经”,是春秋时期孔子编订的五部书,名为“五经”。即:《诗经》、《尚书》、《易经》、《礼记》和《春秋》。边韶曾经熟读这些经书,所以当时有人称他为“五经笥”。笥,是古代时候一种竹子编制的方形箱子,多用来装书。所谓“五经笥”(装五经的书箱)这个称呼,可能是赞美,也可用作嘲讽,不过边韶自己对此是感到很得意的。学生们嘲笑他肚子大,他就说自己的肚子大是因为里面装满了经书;学生嘲笑他只想睡觉,他说他睡觉也是在想着经书上的'事情。

  “大腹便便”这句成语,就是从这段故事中的“腹便便”演化而来。“便便”,形容肥大的样子。我们通常说的“大腹便便”,就是形容肚子之大,并且还有一点嘲笑的语气。

成语的故事8

  避重就轻成语何来

  想是成闹得不好,恐将来弄出大祸,所以借了一件失察的事情参的,倒是避重就轻①的意思也未可知。

  避重就轻成语解读

  ①避重就轻:躲开要害问题,只谈次要的事。

  看来是闹得太不好,恐怕将来闯出大祸来,所以就借这件失察的小事来参勋可能是有避重就轻的意思也不一定。

  避重就轻成语故事

  贾赦在家,贾琏进来请安,告诉他今天在他大舅家听见一个谣传,说是贾政被节度使弹劾了。

  原来,贾政在江西任粮道没干多长时间,就被江西节度使上奏皇帝,说他对下属人员管教不严,李十儿等重征粮米、苦虐百姓,请旨革职。皇帝念贾政初任外职,不熟悉吏治,被下属蒙蔽,不予革职,只降官三级,调回京城,仍任以工部员外行走。

  贾赦听了十分吃惊,让贾琏到吏部打听明白。贾琏即刻出去,不到半天就回来说:“才到吏部打听,二叔果然被参。题本上去,亏得皇上的恩典,没有交部议,便下旨说是二叔失察属员,重征粮米,苛虐百姓,本应革职,姑念初膺外任,不谙吏治,被属员蒙蔽,着降三级,加恩仍以工部员外上行走,并令即日回京。这消息是准的。正在吏部说话的'时候,来了一个江西引见知县,说起我们二叔,是很感激的,说是个好上司,只是用人不当,那些家人在外招摇撞骗,欺凌属员,已经把名声都弄坏了。节度大人早已知道,也说我们二叔是个好人,不知怎么这回又参了。可能是担心闹得不好将来弄出大祸,所以借一件失察的事情参的,倒是避重就轻的意思也不一定。”

  贾赦没有听他说完,便对他说:“你先去告诉你婶子知道,且不必告诉老太太就是了。”于是贾琏就去给王夫人报信。

  避重就轻成语史例

  明朝嘉靖年间,严高和严世蕃父子操纵朝政,诬杀了很多大臣。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十月,御史林润又上疏弹幼严世蕃。明世宗下旨将严世蕃逮捕治罪。黄光升等人把严篙陷害沈炼和杨继盛两案加人疏中,准备上奏世宗重审旧案,严办严篙。严世蕃在狱中听说这事以后,不仅不害怕,反而有些高兴。

  黄光升在上奏前,把奏疏拿给徐阶过目,徐阶大吃一惊,说:“诸位是想替严世蕃脱罪吗?”黄光升等人面面相觑,不解其意,问他:“严世蕃一死尚不足抵罪,怎能替他脱罪?”

  徐阶便说:“各位弄错了!沈、杨二位大臣被杀虽是严篙所害,但终是皇上批准的,此疏上奏,无异于归罪皇上,皇上震怒,各位必然获罪,而严世蕃反倒会逍遥法外了。”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十分佩服徐阶的眼光。于是,徐阶把黄光升等人引人内室,屏退家人,修改奏稿,避重就轻只揭发严世蕃招财纳贿和聚众为乱这两大罪状。世宗看后果然立即命令将严世蕃送交都察院、大理寺和锦衣卫会审定罪。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三月,世宗下旨将严篙削籍为民,将严世蕃绑赴西市斩首。严世蕃被斩后,其家产全部抄没,严篙也无家可归,只得寄食墓舍,两年后在贫病交加中结束了一生。

成语的故事9

  三月不知肉味

  【故事】;

  春秋时期,年轻的孔丘在季府赶车,曾偷偷去季府乐师师襄子那里去学琴,也能练几曲。后来师襄子得罪了季武子被赶出季府,在外沿街乞讨与卖艺。孔子在街头遇到落魄的琴师,诉说他当年在齐国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感觉。

成语的`故事10

  【拼音】wù fǔ chóng shēng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范增为项羽设计鸿门宴借机杀掉刘邦,项羽没有决心,让刘邦得以逃脱。刘邦造谣中伤范增,挑拨他们的.关系,项羽中计疏远范增,结果被刘邦所灭。苏轼在《范增论》说:“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

  【典故】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荀子·劝学》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

  宋·苏轼《范增论》

  【释义】东西腐烂了才会生虫。比喻祸患的发生,总有内部的原因。也比喻本身有了弱点,别人才能乘机打击。

  【用法】作宾语、分句;比喻祸患的发生必有内

  【结构】连动式

  【示例】本县若执“物腐虫生”之理究治起来,不说你这嫩皮肉受不得这桁杨摧残,追此财赃不怕你少了分文。

成语的故事11

  画蛇添足

  【出处】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馀,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战国策·齐策二》

  【释义】

  画蛇时添上脚。喻指徒劳无益,多此一举。

  【故事】

  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那个给蛇添脚的人终于失掉了到嘴的那壶酒。

  杯弓蛇影

  【出处】

  予之祖父郴为汲令,以夏至日请见主簿杜宣,赐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於杯中,其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其日便得腹腹痛切,妨损饮食,大用羸露,攻治万端,不为愈。后郴因事过至宣家闚视,问其变故,云畏此蛇,蛇入腹中。郴还听事,思惟良久,顾见悬弩,必是也。则使门下史将铃下侍徐扶辇载宣於故处设酒,杯中故复有蛇,因谓宣:“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宣意遂解,甚夷怿,由是瘳平。

  ——汉·应劭《风俗通义·怪神》

  【释义】

  将映在杯中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也可用来比喻虚幻的实际不存在的东西。

  【故事】

  有一年夏天,县令应郴请主簿(办理文书事务的官员)杜宣来饮酒。酒席设在厅堂里,北墙上悬挂着一张红色的弓。由于光线折射,酒杯中映入了弓的影子。杜宣看了,以为是一条蛇在酒杯中蠕动,顿时冷汗涔涔。但县令是他的上司,又是特地请他来饮酒的,不敢不饮,所以硬着头皮喝了几口。仆人再斟时,他借故推却,起身告辞走了。回到家里,杜宣越来越疑心刚才饮下的是有蛇的酒,又感到随酒入口的蛇在肚中蠕动,觉得胸腹部疼痛异常,难以忍受,吃饭、喝水都非常困难。

  家里人赶紧请大夫来诊治。但他服了许多药,病情还是不见好转。

  过了几天,应郴有事到杜宣家中,问他怎么会闹病的,杜宣便讲了那天饮酒时酒杯中有蛇的事。应郴安慰他几句,就回家了。他坐在厅堂里反复回忆和思考,弄不明白杜宣酒杯里怎么会有蛇的。

  突然,北墙上的那张红色的弓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立即坐在那天杜宣坐的位置上,取来一杯酒,也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结果发现,酒杯中有弓的影子,不细细观看,确实像是一条蛇在蠕动。应郴马上命人用马车把杜宣接来,让他坐在原位上,叫他仔细观看酒杯里的影子,并说:“你说的杯中的蛇,不过是墙上那张弓的倒影罢了,没有其他什么怪东西。现在你可以放心了!”

  杜宣弄清原委后,疑虑立即消失,病也很快痊愈了。

  打草惊蛇

  【出处】

  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也惊。”为好事者口实焉。

  ——宋·郑文宝《南唐近事》

  【释义】

  打草时惊动伏在草中的.蛇。原比喻惩治甲方以警告乙方或甲受到打击惩处;使乙感到惊慌。后多比喻行动不慎不严密而惊动对方。

  【故事】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王鲁的人,他在衙门做官的时候,常常接受贿赂、不遵守法规。有一天,有人递了一张状纸到衙门,控告王鲁的部下违法、接受贿赂。王鲁一看,状纸上所写的各种罪状,和他自己平日的违法行为一模一样。王鲁一边看着状纸,一边发着抖:“这……这不是在说我吗?”

  王鲁愈看愈害怕,都忘状纸要怎么批,居然在状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意思就是说你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样,可是被大大的吓了一跳了!

  春蚓秋蛇

  【出处】

  (萧)子云近世擅名江表,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卧王蒙于纸中,坐徐偃于笔下。虽秃千兔之翰,聚无一毫之筋;穷万谷之皮,敛无半分之骨。以兹播美,非其滥名邪?

  ——《晋书·王羲之传论》

  【释义】

  萧子云是萧梁时代著名的书法家,但唐太宗李世民认为他的字萦绾无状,缺筋少骨,如同春天的蚯蚓和秋天的蛇那样弯曲。

  飞鸟惊蛇

  【出处】

  唐时一僧释亚楼善草书,曾自题一联:“飞鸟入林,惊蛇入草。”

  ——《法书苑》

  【释义】

  像飞鸟入林,受惊的蛇窜入草丛一样。形容草书自然流畅。

  【故事】

  释亚楼是唐代一位和尚。他久居寺庙,烧香念经。别的和尚空闲时就偷偷下棋睡觉,释亚楼却买了砚墨笔纸练习书法。有时深更半夜,他还在苦苦练习。一年年过去,他写字的功夫越来越深。许多烧香拜佛的人,也来请他写字。他都一一答应。 他的草书,写得尤其飘逸奔放。有人问他:“草书怎样算好?”释亚楼写了八个字:“飞鸟出林,惊蛇入草!”

  封豕长蛇

  【出处】

  初,伍员与申包胥友。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及昭王在随,申包胥如秦乞师,曰:“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虐始于楚。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夷德无厌,若邻于君,疆埸之患也。逮吴之未定,君其取分焉。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若以君灵抚之,世以事君。”秦伯使辞焉,曰:“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左传·定公四年》

  【释义】

  封:大;封豕:大猪;长蛇:大蛇。贪婪如大猪,残暴如大蛇。比喻贪暴者、侵略者。

  【故事】

  楚国的伍子胥和申包胥是好朋友。伍子胥出逃吴国的时候,对申包胥说;“我一定要消灭楚国。”申包胥说:“努力吧!你能使它灭亡,我就一定能使它复兴。”后来伍子胥带领吴国的军队攻入楚国的都城郢都(在今湖北荆州北),楚昭王逃难在外,申包胥到秦国去搬救兵。他对秦哀公说:“吴国贪婪如大野猪,残暴如大蟒蛇,多次侵食别的国家,最先受到伤害的是楚国。我们国君守不住自己的国家,流落在荒草野林之中,派臣下前来紧急求救说:'吴国的贪心是无法满足的,要是吴国占领了楚国,成为您的邻国,它就会对您的边界造成危害。趁吴国还没有把楚国平定,您还是去夺取一部分楚国的土地吧。如果楚国就此灭亡了,那一部分就是您的土地了。如果凭借您的威灵楚国得以保存,楚国将世代事奉您。’”秦哀公不肯出兵,申包胥站在宫廷上痛哭七天七夜,秦哀公说:“楚王虽然无道,但有这样的大臣,还不至于灭亡。”终于发兵救楚。

  蛇雀之报

  【出处】

  汉时弘农杨宝,年九岁时,至华阴山北,见一黄雀,为鸱枭所搏,坠于树下,为蝼蚁所困。宝见愍之,取归,置巾箱中,食以黄花。百馀日,毛羽成,朝去暮还。一夕三更,宝读书未卧,有黄衣童子,向宝再拜曰:“我西王母使者,使蓬莱,不慎为鸱枭所搏。君仁爱见拯,实感盛德。”乃以白环四枚与宝,曰:“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当如此环。”

  隋县溠水侧,有断蛇丘。隋侯出行,见大蛇,被伤中断,疑其灵异,使人以药封之。蛇乃能走。因号其处“断蛇丘”。岁馀,蛇衔明珠以报之。珠盈径寸,纯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烛室。故谓之“隋侯珠”,亦曰“灵蛇珠”,又曰“明月珠”。丘南有隋季良大夫池。

成语的故事12

  郑人买履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我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急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麼不用自我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呀?」他答复说:「我宁肯信任尺码,也不信任自我的脚!」

成语的故事13

  有一次,唐太宗时的谏议大夫魏征(邯郸馆陶县人),与唐太宗议论前朝兴衰时,也曾说:“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 唐太宗听后颇有感触地说:“是啊,我和诸位应当合力互助,别忘了国家和自身,免得也被人讥笑啊!”这个故事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说:鲁国君鲁衰公不相信世界上真有这么糊涂的人。有一次他问孔子:“徙宅忘妻,您说真有这样的人吗?” 孔子说:“怎么没有,不算稀奇,还有连自身都遗忘的`人呢!” 鲁哀公更加惊奇了,怎么会有这种事儿呢?孔子说:“这种事儿也不算稀奇。譬如夏梁、商纣等暴君,荒淫无度,穷奢极欲,不理国事,不顾民生。结果,国家亡了,暴君们的命也完了。他们不但忘记了国家,遗忘了人民,连自身都完全忘记了!”

成语的故事14

  杯弓蛇影的故事

  晋朝有一个叫乐广的人,非常喜欢结交朋友,并经常请朋友到家里喝酒聊天。一天,乐广做了一桌子的好菜,宴请宾客,大厅中觥筹交错,异常热闹,大家猜拳行令,饮酒作乐。

  一位客人正举杯痛饮,无意中瞥见杯中似有一条游动的小蛇,但碍于众多客人的情面,他硬着头皮把酒喝下。后来,他这位朋友没有说明原因就告辞离开了。这让乐广感到很纳闷:他为什么突然不喝酒就走了呢?

  过了好几天,乐广一直没有见到这位朋友。乐广很想念他,于是就亲自登门去看他。谁知这位朋友已经病了好几天了,而且病得很厉害。乐广奇怪地问:“前几天喝酒的时候,你不是还好好的,怎么一下子就病得这么厉害了呢?”

  刚开始这位朋友支支吾吾什么也不说,后来在乐广的再三追问下,这位朋友才说出实情:“那天你盛情招待我,本来大家喝得很高兴。我喝了几杯以后,突然发现我的`酒杯里有一条蛇,而且还慢慢地蠕动。我当时感到很害怕,也觉得很恶心。但你的盛情难却,所以我勉强喝了那杯酒,然后就离开了。回到家里以后,我感到全身都不舒服,总觉得肚子里有一条小蛇。就这样,我一病不起了。”

  乐广得知他的病情后,思前想后,终于记起他家墙上挂有一张弯弓,他猜测这位朋友所说的蛇一定是倒映在酒杯中的弓影,于是,他再次把客人请到家中,邀朋友举杯,那人刚举起杯子,墙上弯弓的影子又映入杯中,宛如一条游动的小蛇,他惊得目瞪口呆,这时,乐广指着墙上挂着的弓,说:“都是它在作怪,杯中的蛇是这张弓的影子!”随后,乐广把弓从墙上取下来,杯中小蛇果然消失了。这位朋友恍然大悟,他开心地说:“噢,原来是这样啊,杯中的蛇竟然是墙上的弓的影子!”他的这位朋友疑窦顿开,压在心上的石头被搬掉,病也随之而愈。[3]

  不管是哪种说法,都意在告诉人们这么一个道理,说明人在很多时候都是疑神疑鬼,自相惊扰的,而由这种怀疑和恐惧所引起的疾病,可以用“深思”的方法来解除其恐惧紧张的心理状态,从而使疾病消除,恢复健康。

  杯弓蛇影的材料

  【注音】bēi gōng shé yǐng

  【出处】汉·应劭《风俗通义·世间多有见怪》载:应彬请杜宣饮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

  【解释】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用法】作谓语、定语;比喻把虚幻误作真实,形容人神经敏感,含贬义。

  【近义词】草木皆兵、疑神疑鬼、风声鹤唳、满腹疑团、狐埋狐搰

  【反义词】处之泰然、安之若泰、谈笑自若、泰然自若、若无其事

  【年代】古代

  【例句】她不知从哪儿听到要地震的消息,整天~,稍有动静就慌作一团。

  杯弓蛇影的点评

  乐广的朋友被假象所迷惑,变得疑神疑鬼,还差点儿断送了自己的性命。乐广喜欢追根问底,注重调查研究,终于揭开了“杯弓蛇影”这个谜。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要通过调查研究去努力弄清事情的真相,求得正确解决的方法。

成语的故事15

  【释义】:

  “出尔反尔”这则成语的原意是你怎样对别人,别人也怎样对你。现用来形容一个人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尔”指你,“反”同返。

  【出处】: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梁惠王下》: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故事】:

  战国时,有一年邹国与鲁国发生了战争。邹国吃败仗,死伤了不少将士。邹穆公很不高兴,问孟子道:“在这次战争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杀死了三十三个,可是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去拼命的,他们眼看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可恨得很。要是杀了这些人吧,他们人太多,杀也杀不完;要是不杀吧,却又十分可恨。您说该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记得有一年闹灾荒,年老体弱的百姓饿死在山沟荒野之中,壮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而大王的粮仓还是满满的,国库也很充足,管钱粮的官员并不把这严重的灾情报告给您。他们高高在上,不关心百姓的疾苦,而且残害百姓。”

  孟子在回顾了这辛酸的往事后,接着又说:“您记得孔子的弟子曾子说过的话吗?他说,要警惕呀!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如何对待你。如今百姓有了一个报复的机会,就要用同样的手段来对待那些长官了。”孟子最后告诉邹穆公说:“所以,大王不要去责怪他们、惩罚他们。如果实行仁政,您的百姓就会爱护他们的长官,并且愿意为他们献出生命。”

  战国时期,有七个较为强大的诸侯国,史称“战国七雄”。但是你可不要以为,当时就只是存在这七个诸侯国,其实呢,在这七个大国之外,还有许多的小国存在。发生战争也并不是只在大国之间,小的诸侯国之间也发生各种战事。

  这不,有一次,邹国和鲁国就发生了战争。由于邹国比鲁国还要弱小一些,尽管邹穆公率领邹国的军民去抵抗,最终邹国还是吃了败仗。邹穆公的官吏共死了33个人,而参加战斗的老百姓则一个也没有死。在战斗的时候,他们像在旁边看热闹一样,根本懒得冲锋杀敌。邹穆公很不开心,于是,他就找了一个人发泄,可巧,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后来被中国人称为亚圣的孟子。

  邹穆公问孟子道:“在这场战争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杀死了33个,可是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去拼命的,他们眼看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真是可恨极了!要是杀了这些人吧,他们人太多,杀也杀不完;要是不杀吧,我又难消心中之恨。我该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说话可是直来直去的,孟子说:“这不怪老百姓啊,这要怪您自己。”

  邹穆公瞪大了眼睛,可以看出他吃惊不小。但是孟子没有理他,继续说:“记得有一年闹灾荒,年老体弱的百姓饿死在山沟荒野之中,壮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流落到哪个国家的都有。而大王的粮仓还是满满的,国库也很充足,管钱粮的官员并不把这严重的灾情报告给您。这可不是一般的怠慢,这简直就是不把老百姓的生死放在眼里啊。您想啊,当初您这样对待他们,今天他们也以同样的怠慢来对待您,您又有什么可报怨的呢?”

  邹穆公咬了咬嘴唇,没有说话。

  孟子又继续说:“曾子有句言,您听说过吗?”邹穆公摇了摇头。

  孟子接着说道:“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要警惕呀!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如何对待你。现在邹国发生的事,不就是曾子这句名言的最好注释吗?如今百姓有了一个报复的机会,就要用同样的手段来对待那些长官了。”

  “那要怎么办呢?”邹穆公觉得孟子说的话还有点道理,便谦逊地问。

  孟子告诉邹穆公说:“这不难办,您可以实行仁政啊,实行了仁政,老百姓都感激您,也会爱护他们的长官,并且愿意为国家冲锋杀敌了。”

  【用法】:

  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五:“我们可要讲究亲疏,着重情谊,辨明恩仇,不能那么出尔反尔,此一时,彼一时。”

【成语的故事】相关文章:

成语的故事05-13

成语的故事07-24

成语的故事05-15

成语的故事05-17

(经典)成语的故事05-17

成语返老还童的故事02-22

经典成语故事05-23

成语故事06-12

指鹿为马成语的故事12-05

成语同舟共济故事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