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精选15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成语故事

时间:2024-05-15 12:26:31 成语 我要投稿

成语故事[精选15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学过很多成语吧,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还苦于找不到好的成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成语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成语故事[精选15篇]

成语故事1

  【成语名字】不瞽不聋

  【汉语拼音】bù gǔ bù lóng

  【近义词】:不痴不聋、落落大方

  【反义词】:斤斤计较

  【成语出处】《太平御览》卷四九六引《慎子》逸文:“谚云:不聪不明,不能为王;不瞽不聋,不能为公。”

  【成语解释】意为不故作痴呆,不装聋作哑,就不能当好阿公阿婆。形容长辈要宽宏大量。

  【不瞽不聋造句】公婆对儿媳不能太过计较,不瞽不聋才能把日子过的红火。

  【不瞽不聋的`成语故事】

  《太平御览》是宋代一部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成语故事2

  【注音】xuán mén jué mù

  【典故】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灭吴也。 西汉·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

  【解释】以之为烈士殉国的典故。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抉目悬门

  【同韵词】洗雪逋负、擎天一柱、杜邮之戮、聪明反被聪明误、劣迹昭著、引颈受戮、桃红柳緑、彰明昭著、露餐风宿、穷途末路、......

  【年代】古代

  【英语】to gouge out an eye or eyes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劝吴王夫差拒绝越王勾践的求和,夫差不但不听,反而听信谗言赐剑令伍子胥自尽。伍子胥临终前万分悲愤地说: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灭吴也。后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灭了吴国

  【成语示例】从此中原涂炭矣,悬门抉目我何心。 柳亚子《痛哭》

成语故事3

  奇货可居

  阳翟大商人吕不韦,经常出现在赵国都城邯郸的街头。往往来来,买买卖卖。他手头已经赚下了很多很多的钱,可说是家有万金了。

  这一天,吕不韦正在街上走着,忽然对面走来一人,引起了他的注意。只见那人生得面如傅粉,唇若涂朱,虽然衣冠平常,但丝毫不失贵人之气。吕不韦不禁暗暗称奇。待那人走过之后,他问近旁一个小贩儿:“请问适才走过的那位是谁?”

  “他是……”

  原来,是秦国留在赵国的人质,名叫异人,他是秦昭襄王之子安国君的儿子。安国君有子20余人,但全非正房华阳夫人之后,皆由那些姬妾所生。异人生母,名叫夏姬。夏姬不得宠,又早死,所以,秦赵渑池会盟两国互换人质时,异人便来到了赵国首都邯郸。异人来到邯郸之后,因秦国不断攻打赵国,赵王便迁怒于他,把他拘留在丛台之上,并由大夫公孙乾昼夜监守。他过着出无车,宿无妇,食无酒的枯燥无味的生活,终日里郁郁不悦……

  听罢小贩儿的介绍,吕不韦凝思片刻后爽朗大笑着说道:“哈哈,他真是喃喃奇货。这奇货,可先囤积起来,然后作一笔大生意。哈哈哈哈!”

  吕不韦先以重金结交于监守异人的公孙乾,后又结识异人。有一次,他与公孙乾、异人一起喝酒。酒到半醉,趁公孙乾去厕的机会,吕不韦问异人道:“秦王已经老了。太子安国君所宠爱的是华阳夫人,可她没有儿子。你兄弟20余人,至今没有一个得宠。你何不趁这个时候回归秦国,去找华阳夫人,求做她儿子。这样,以后你才可能有立储的希望呀!”

  异人含泪回道:“我何尝不希望能如此呢?唉!怎奈身在他国,恨没有脱身之计呀!” 吕不韦说:“这好办。我可以设法救你回国!”

  异人说:“能救我回国,日后倘能得到荣华富贵,你我共享!”

  为了叫异人回国,吕不韦来到了秦国的京都咸阳。

  不久,吕不韦便打听到华阳夫人有个姐姐也在咸阳城中。为了能见到华阳夫人,吕不韦设法先见到了华阳夫人的姐姐。见面之后,他先是以来时随身所带着赵国的金玉宝玩,取得了她的好感,接着他便把异人如何贤德,如何思念故国,如何想认华阳夫人为生母,以及日后他打算如何孝顺华阳夫人等等,详尽地说了一番。他的话,把华阳夫人的姐姐深深地打动了。

  事隔一日之后,华阳夫人的姐姐去见华阳夫人。她又把吕不韦对她说的话陈述了一回。华阳夫人大喜,当即,她便表示愿接异人回国,并收留在身边。

  说动了华阳夫人,这仅是第一步。当时,秦君还是秦昭襄王。异人若能回国,非他点头不可。可是,因渑池会盟时,秦昭襄王被蔺相如戏弄了一番,心中怀恨赵国,因此,根本不把异人回国当作一回事。

  怎么办呢?吕不韦又费心思了。

  后来,他得知王后的弟弟杨泉君也在咸阳。他想通过杨泉君去说服王后,再通过王后去说服昭襄王。于是,他用重金买通道路见到了杨泉君。吕不韦对杨泉君说:“你居高官,享厚禄。可你这高官、厚禄和富贵能长久吗?自然,眼下有王后和大王保护你。可是,大王与王后年事已高,一旦山崩,太子嗣位,太子会继续保护你吗?太子安国君与华阳夫人无子。你为何不把今日留在赵国的王孙异人,设法引渡回国,让他去作安国君与华阳夫人的适子?果真那样做了,安国君与华阳夫人会对你感激不尽的。那样,你的高官、厚禄和富贵,不就又有人保护了吗?” 吕不韦之计,正中杨泉君心意。当日,他便去找王后,把吕不韦的话说了一遍。王后去见昭襄王,她又把杨泉君的话说了一遍。……

  终于,秦昭襄王表示愿接异人回国,吕不韦这才收拾了一下行装,回邯郸去了。

  吕不韦费了很多的钱财与精力,看来,异人归国之期就要来到了。可就在这时候,吕不韦却迟疑起来。他大动脑,思谋个不停。他想:“异人回国,日后继位为王,对自己来说,最大不过是从一位秦王身上得利。如何能长久呢?将来异人山崩或者退位,又如何能从下一代秦王身上得利呢?……

  他想得很远,也想得很苦。

  这样,他便想到了赵姬。

  赵姬,是一位身姿艳丽,善歌善舞的美女。吕不韦很喜欢她,他俩早暗中同居,赵姬已怀孕两月有余。

  吕不韦想:“应该把赵姬献给异人。日后生下我的`骨血,长大继位。到那时,秦国的天下便是我吕氏的天下。那样,我吕不韦做的这生意,其利可就无穷了。”

  于是,不久他便不惜血本,设下华宴。在宴会上,他又让赵姬出面勾引异人,最终,让异人与赵姬结成了夫妻,达到了他的目的。

  异人得到了赵姬,如鱼得水爱恋非常。过了月余,赵姬便对异人言明她已有身孕。异人不知其来历,只道是他的骨血,愈加欢喜。又几个月过去,赵姬生下了一个男孩,给男孩取名叫“政”,他便是日后兼并六国的秦始皇。

  昭襄王五十年,秦兵重围邯郸吕不韦领着化了妆的异人,杂在百姓之中,混出邯郸,回到了咸阳。

  异人回到咸阳之后,由于吕不韦的“周旋”在前,他自然得到了华阳夫人,安国君乃至秦昭襄王的宠爱。不久,昭襄王逝世,立安国君为王;安国君又逝世,立异人为王。异人一当上秦王,便请吕不韦做了丞相,并封号文信侯,到河南洛阳,坐享十万户的奉养。再后来,异人逝世,立政为王。政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

  做“奇货”的生意,吕不韦得到了大利后,又想得大名。

  当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这四位公子都喜欢招纳宾客。他们礼贤下士之名远扬天下。为了也能享有贤士的美名,吕不韦效仿四公子也广招宾客。他待宾客,仿佛比四公子还厚。所以,在很短的一个时间里,他门下便拥有3000多名能人智士。

  随后,他又效仿诸子百家,著书立说,命门客人人记下各自的所见所闻,分编成八览、六论、十二纪,洋洋20万言,这本书,便是后来传世的《吕氏春秋》。

成语故事4

  【成语名字】有棱有角

  【汉语拼音】yǒu léng yǒu jiǎo

  【近义词】:棱角分明

  【反义词】:八仙桌子、八面玲珑

  【成语出处】古华《芙蓉镇》第四章:“十分强调培养有棱有角的女接班人。”

  【成语解释】比喻为人有锋芒,有主见。也形容脸色严峻。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脸色严峻

  【有棱有角造句】老舍《四世同堂》:“冠先生的脸板得有棱有角的说。”

  【有棱有角的成语故事】

  本书是古华的.代表作。作者把自己二十几年来所熟悉的南方乡村里的人和事,囊括、浓缩进本书里,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力求写出南国乡村的生活色彩和生活情调。作品内涵丰富,囊括了作者二十几年来对社会、对人生的观察、思考与认识,浓缩进作者对乡里乡亲乡镇浓厚的爱恋情怀。而且,作者从生活的春雨秋霜、峡谷沟壑中走来,为我们献上了一幅寓政治风云于世态民情的风俗画、一曲哀婉而又严酷的山乡民歌。

成语故事5

  唐玄宗李隆基年轻时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但是,唐玄宗后来任用李林甫为丞相,政治开始腐败。公元745年,他封杨玉环为贵妃,纵情声色,奢侈荒淫,政治越来越腐败了。杨贵妃有个堂兄叫杨刽。由于杨贵妃得宠,杨刽也平步青云,做了御史,唐玄宗还赐名“国忠”。不久,李林甫死了,唐玄宗便任命杨国忠做丞相,把朝廷政事全部交给杨国忠处理。一时之间,杨家兄妹权势熏天,他们结党营私,把整个朝廷搞得乌烟瘴气,以致不久以后就爆发了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可当时,杨家兄妹过着花天酒地、穷奢极欲的生活。

  公元753年3月3日,杨贵妃等人到曲江边游春野宴,轰动一时。诗人杜甫对杨家兄妹这种只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的.行为极为愤慨,写出了著名的《丽人行》一诗,大胆揭露和深刻讽刺了杨家兄妹生活的奢侈和权势的显赫。“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便是诗中的二句。这二句诗的意思是:杨家权重位高,势焰的人,没有人能与之相比;你千万不要走近前去,以免惹得丞相发怒生气。

成语故事6

  西晋人祖逖和刘琨,都是性格开朗、仗义好侠的志士。年轻时不但文章写得好,而且都喜欢练武健身,决心报效祖国。当时,晋朝表面上还管辖着中原大地,但实际上已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了。祖逖和刘琨一谈起国家局势,总是慷慨万分,常常聊到深夜。

  一天,祖逖又和刘琨谈得十分兴奋,刘琨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祖逖却久久沉浸在谈话的兴奋之中,不能入睡。喔,喔,喔--荒原上的雄鸡叫了起来,祖逖一跃而起,踢醒了刘琨:听,这雄鸡啼鸣多么振奋人心呀,快起来练剑吧!于是,两人操起剑来,在高坡上对舞。从此,他俩每天清早听到头一声鸣叫,一定来到荒原上抖擞神练起剑来。

  刘琨被祖逖的爱国热情深深感动,决心献身于祖。一次他给家人的`信中写道:在国家危难时刻,我经常枕戈待旦(枕着兵器睡觉一直到天明),立志报国,常担心落在祖逖后边,不想他到底走到我的前头了!

  【出处】《晋书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

  【释读】戈:古代的一种兵器;旦:早晨。意思是立志杀敌,枕着武器睡觉等天亮。

成语故事7

  【成语名字】哭天喊地

  【汉语拼音】kū tiān hǎn dì

  【近义词】:号啕大哭、鬼哭狼嚎

  【反义词】:开怀大笑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三回:“说完在罗刹女肚子里连踢带打,痛得罗刹女面色苍白,哭天喊地,在地上乱滚。”

  【成语解释】向天大哭,朝地大喊。形容极其悲痛。

  【哭天喊地造句】听闻自己的房子倒了,那女人哭天喊地的一路奔回去。

  【哭天喊地的成语故事】

  那长老、行者、沙僧正然唱念此颂,只听得林深处高声叫道:"师父啊,绷杀我了!救我一救!下次再不敢了!"三藏道:"悟空,那叫唤的'可是悟能么?"沙僧道:"正是。"行者道:"兄弟,莫睬他,我们去罢。"三藏道:"那呆子虽是心性愚顽,却只是一味?直,倒也有些膂力,挑得行李,还看当日菩萨之念,救他随我们去罢,料他以后再不敢了。"那沙和尚却卷起铺盖,收拾了担子;孙大圣解缰牵马,引唐僧入林寻看。

成语故事8

  这个词先出现在元代戏曲作家石君宝的作品《曲江柳》第二折:“笑里刀剐皮割肉,绵里针剔髓挑筋。” 到了清代,又有一个小说家西周生写了一本《醒世姻缘传》,里面提了一句“当日说知心,绵里藏针。”

  先来看第一个,大家很明显都能看出来,这句话用了一个不讲究格律的对仗手法。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绵”是绞丝旁的,而不是木字旁的“棉”。为什么我要和大家强调这个差别呢?一是为了防止写错字,二是因为这个字是这个词的一个关键。“棉”一般指的是棉花,在中国也不算太稀罕的'东西;但“绵”指的是丝绵,在古代,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纺织材料,普通人家一般没什么机会用上。

  丝绵的质地非常柔软,而里面却藏着一根细细的针,肯定会让人很难察觉,容易受伤。而这样一把小小的针还能够剔髓挑筋,对应上面的那句“笑里刀剐皮割肉”,真是让人毛骨悚然。

  这个词的第一个意思就是形容人外贸和善但是内心却非常恶毒。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第二个出处,能够和知心这个词对应,应该是一种还不错的状态。丝绵是柔软的,而针是刚硬的,这里的意思就是指人柔中有刚,刚柔并济。

  这个词的两个意思,一个贬义一个褒义,非常矛盾,大家理解和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处理好上下文关系。

  反义词:色厉内荏、心慈面软

  近义词:不露锋芒、笑里藏刀

  成语造句

  这个人在外总是一副好好先生的样子,实际上是绵里藏针。

成语故事9

  【注音】wéi mìng shì cóng

  【出处】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 《左传·昭公十二年》

  【解释】是命令就服从,不敢有半点违抗。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绝对服从命令

  【结构】动宾式

  【近义词】唯命是从

  【押韵词】祲威盛容、五尺微童、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出奇无穷、夫贵妻荣、整衣敛容、所见略同、理所不容、本固枝荣、......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大军讨伐郑国,攻破郑国都城。郑襄公裸露上身跪迎楚庄王,说可以占领郑国,让郑国人作奴仆,或者给他一个朝贡的机会,他都可以唯命是从。楚庄王看他十分可怜就答应退兵,允许郑国求和,并订立盟约

  【示例】尔本贵人,故重其值,但输券之后,当惟命是从,不得韦许。 明·邵景詹《觅灯因话·姚公子传》

成语故事10

  居安思危这个成语出自《左传·襄公十一年》。

  春秋时期,郑国发兵侵扰宋国,引起鲁、晋、曹、卫、滕、小邻、邻、营、齐、薛、祀等一十一个国家不满,这些国家派出了部队,围住郑国的都城,强迫郑国停止攻打宋国。郑国害怕了,就与宋国及这十一个国家订立了和好盟约。

  郑国与楚国原先邦交很和睦。楚国在当时被中原国家(包括十一个国家)认为是野蛮之地,都不肯与它有任何往来。楚国见郑国与这些国家和好了,就向秦国借兵攻打郑国。郑国又对楚国表示臣服。郑国既和中原十二个国家签有和好条约,现今又臣服楚国,在这些国家来看,就是背弃盟约的行为。于是,这十见个国家又出兵攻打郑国。郑国首先请求最强盛的晋国允许讲和,一晋国应允了他的请求,并且转告其他国家也这样做了。

  郑国为了感谢晋国的`支持与帮助,赠给晋国许多乐器、兵车、歌女和乐师。晋国君主将歌女的一半分送给他的功臣魏绛。魏绛不肯接受,说:“现在您可以团结与统率很多国家,这是您的能耐,也是另外几个人的功劳;我并没有什么贡献。不过,我很乐意您在享受快乐的时候,能够想到国家将来的许多事情。……听人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我仅用这个道理来规劝您。”意思是说,在享受快乐、安逸的时候,应当想到一些不利与困难的情况。能够这样,做事才会先有预备,也才可以避免失败及灾祸的到来。我用此来劝说您。

  后来人们就把“有备无患”或“居安思危”用来自勉,不要放松警戒。

成语故事11

  【注音】yǐ bào yì bào

  【典故】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史记·伯夷列传》

  【解释】以:用;易:改变,更换;暴:残暴。用残暴势力代替残暴势力。指统治者换了,暴虐的`统治没有改变。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残暴统治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以暴易乱

  【押韵词】积衰新造、至德要道、龙蟠虎绕、引为同调、掩口而笑、同年而校、火星乱冒、各随其好、空头支票、敲锣放砲。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商朝末年,伯夷与叔齐都是孤竹国国君的儿子,孤竹君死后,两人互相推让都不愿为王,跑到周文王那里。文王死后,武王要出兵讨伐暴君商纣王,出发那天,伯夷与叔齐拉着武王的马劝他不要采取军事行动,认为“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成语举例】吏转念去一狐,得一狐,是以暴易暴也,游移不敢即应。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周三》

成语故事12

  出处:《淮南子·说林训》

  故事:

  春秋时,有一次楚灵王亲自率领战车千乘,雄兵10万,征伐蔡国。这次出征非常顺利。楚灵王看大功告成,便派自己的弟弟弃疾留守蔡国,全权处理那里的军政要务,然后点齐10万大军继续推进,准备一举灭掉徐国。楚灵王的这个弟弟弃疾,不但品质不端,而且野心极大,不甘心仅仅充当蔡国这个小小地方的首脑,常常为此而闷闷不乐。弃疾手下有个叫朝吴的谋士,这个人非常工于心计,这一天,他试探道:“现在灵王率军出征在外,国内一定空虚,你不妨在此时引兵回国,杀掉灵王的儿子,另立新君,然后由你裁决朝政,将来当上国君还成什么问题吗!”弃疾听了朝吴的话,引兵返楚国,杀死灵王的儿子,立哥哥的另一个儿子子午为国君。楚灵王在征讨途中闻知国内有变,儿子被弟弟杀死,顿时心寒,想想活在世上没有意思,就上吊自杀了。在国内的弃疾知道楚灵王死了,马上威逼子午自杀,自立为王,他就是臭名昭著的`楚平王。

  另一个故事是:

  晋献公宠爱骊姬,对她的话真是言听计从。骗姬提出要将自己所生的幼子奚齐立为太子,晋献公满口答应,并将原来的太子,自己亲生的儿子申生杀害了。骊姬将这两件事做完了,但心中还是深感不踏实,因为晋献公还有重耳和夷吾两个儿子。此时,这两个儿子也都已经成人,领姬觉得这对奚齐将来继承王位都是极大的威胁,便建议杀了重耳和夷吾兄弟俩,晋献公竟欣然同意。但他们的密谋破一位正直的大臣探听到,立即转告了重耳和夷吾,二人听说后,立即分头跑到国外避难去了。

  《淮南子》的作者评论这两件事说:“听信坏人的话,使父子、兄弟自相残杀就像砍去脚指头去适应鞋的大小一样(犹削足适履),太不明智了。

成语故事13

  【成语】:图穷匕见

  【拼音】:tú qióng bǐ xiàn

  【解释】:图:地图;穷:尽;见: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近义词】: 真相大白、 东窗事发、 原形毕露

  【反义词】: 显而易见、 扑朔迷离

  【成语故事】:

  战国末年,燕国太子丹物色荆轲与秦舞阳去行刺秦王嬴政,他把樊于期的人头及燕国的地图让荆轲他们进献给秦王,秦王十分高兴。荆轲展开燕国地图,露出锋利的.匕首,立即抓住匕首行刺秦王,秦王拔剑抵抗,卫兵乘机上前杀了荆轲。

成语故事14

  四分五裂

  战国时,七国之中秦国最为强大。其他六国想联合起来共同与秦国抗衡。秦王的策略是各个击破,就派张仪去分化六国。张仪对魏王说:“魏国无法与接壤的五国都相处得一样好,搞不好就会四面受敌,国家四分五裂,不如与秦国修好。”魏王被说服了,与秦国结了盟。

  [提示]形容不完整或不团结。

成语故事15

  【成语】:下里巴人

  【拼音】:xià lǐ bā rén

  【解释】: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成语故事】:

  宋玉是战国后期楚国的一位文人。楚王听别人说了他一些坏话,就把宋玉找来问道:“先生的行为恐怕有些不检点的地方吧!为什么许多人都对你不满意呢?”宋玉答道:“先让我说件事吧!有一个歌唱家在京城歌唱。开始唱的是楚国最流行的民间歌曲《下里巴人》,这时有好几千人跟着唱。后来他又唱起比较高深的'《阳阿薤露》,跟着唱的就只有几百人了。当他再唱起高雅的歌曲《阳春白雪》时,跟着唱的就仅有几十人了。最后他唱起五音六律特别和谐的最高级的歌曲,能跟着一块唱的人就仅仅几个人了。可见歌曲越是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啊!”接着,宋玉又说:“文人之间也是一样。那些杰出的人物志向远大,行为高尚,怎能被一般人理解呢?我的情况正是这样啊!”楚王听了宋玉这番狡辩,就没有再追问下去。

【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经典成语故事05-23

成语故事06-12

经典的成语故事06-04

成语故事09-10

经典成语故事11-04

成语故事11-19

成语故事05-15

古代成语故事 代成语故事集锦02-16

植物成语故事11-08

成语故事大全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