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故事集锦(14篇)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成语的故事

时间:2024-04-30 07:19:34 成语 我要投稿

成语的故事集锦(14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学过很多成语吧,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还苦于找不到好的成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语的故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成语的故事集锦(14篇)

  成语的故事 篇1

  成语名称:趋炎附势

  成语拼音:qū yán fù shì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势利。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趋:奔走,投靠;炎:热。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成语来源:宋·陈善《扪虱新话·趋炎附势自古而然》:“盖趋炎附势,自古然矣。”

  成语造句:欧阳予倩《桃花扇》第一场:“你也读过诗书,为何不自爱惜,去趋炎附势。”

  趋炎附势的成语故事

  宋真宗时,有个当官的叫李垂。他为人正直,对官场中拍马屁的.行为深恶痛绝。也因为指责宰相丁谓而被贬。知道宋仁宗即位时,将丁谓贬职,李垂又被召回京城。人们劝他去拜见宰相,他却说:“我见有些大臣处事不公,常常当面指责,现在怎么能去奔赴权门,应和那些有权势的人呢?”结果呢?他不久又被贬。

  趋字开头的成语

  趋炎附势

  包含有趋字的成语

  趋炎附势

  成语的故事 篇2

  【汉字书写】:纸醉金迷

  【汉语注音】:zhǐ zuì jīn mí

  【成语出处】:宋.陶穀《清异录.居室》:“(痈医孟斧)有一小室,窗牖焕明,器皆金饰,纸光莹白,金彩夺目,所亲见之,归语人曰:‘此室暂憩,令人金迷纸醉。’”

  【成语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指奢华糜烂的生活;偏重于豪华、奢侈。

  【纸醉金迷的意思】:醉迷:使…迷惑。原意是指被光芒四射的金纸所迷住。形容沉醉于富丽的环境,也比喻奢侈豪华、腐化享乐的生活。

  【纸醉金迷的近义词】:灯红酒绿、醉生梦死、花天酒地、声色犬马;

  【纸醉金迷的.反义词】:粗茶淡饭、艰苦朴素、朴素无华、质朴无华、开源节流、省吃俭用;

  【纸醉金迷的故事】

  唐昭宗时,有位赫赫有名专治毒疮的医生名叫孟斧。他医术高明,用的药与其他医生治疗的用药毒疮全然不同,疗效很好,因此,宫中有人生了毒疮,唐昭宗就召他进宫医治。后来中原发生战乱,孟斧便举家迁往四川。由于他对宫中的装饰环境熟悉,又非常有钱,因此将其中的一个房间按照宫中的样子布置。这房间小巧玲珑,窗户明亮,室内的柜橱、桌子、椅子、茶几等家具,全部贴上薄薄的金箔,灿烂的阳光透进窗口,照射在这些金箔包着的器具上,只见满屋金光闪耀,光彩夺目,令人眼花缭乱。每次亲朋好友来,孟斧都要请他们参观,使他们大开眼界,叹为观止。这些亲友离开孟斧家后都会对别人说:“在孟斧的那个贴金箔的小房间里待一会儿,真能使人纸醉金迷!”

  【纸醉金迷例句】

  清.吴沃尧《近三十年之怪现状》第三回:“说话之间,众陆陆续都到了,一时管弦嘈杂,钏动钗飞,纸醉金 迷,灯红酒绿,直到九点多钟,方才散席。”

  杨朔《樱花雨》:“我来到日本不久,听的不多,见的不广、但在那五光十色,纸醉金迷的纷乱生活中,有些事物给我的刺激特别深。”

  曹余章《上下五千年》二〇四:“金兵横行中原,但是南宋王朝却没有丝毫抵抗的准备,宋高宗在行都扬州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纸醉金迷造句】

  萎靡不振的他为了麻醉自己,每天都叫来婀娜多姿的酒店小姐陪他喝酒,一片纸醉金迷。

  大名鼎鼎的三里屯,通宵达旦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有钱就可以招摇过市,一切都是国际化。

  成语的故事 篇3

  晋朝时候,有个骠骑将军名叫王济,相貌英俊,待人接物也很有风度。虽然是个提刀弄枪的军人,但平时读书论经,才学很好,在城里也颇有名声。

  有一年,王济的外甥卫玠母子前来投靠王济。王济一见卫玠如此眉清目秀,风度翩翩,简直惊呆了。他对卫母说:“人家都说我相貌漂亮过人,现在与外甥一比,就像把石块与明珠宝玉放在一起,我真是太难看了!”过了几天,王济带着卫玠,骑着马去拜见亲朋好友。

  走到街上。看见卫玠的人都以为他是白玉雕成的',大家都争着围观,你挤我拥。几乎哄动了全城。好不容易到了亲戚家,亲友们想了解一下卫万玠以外貌漂亮,学问是否出众,便坚持要他讲解玄理。卫玠推辞不了,便讲了起来。

  讲的时间不长,听的人却没有一个不称赞他讲得精深透彻的。人们嘻笑着说:“看来,你们三王抵不上卫家的一个儿郎啊!”王济说:“是啊,和我这外甥一起走,就像有明珠在我身旁,熠熠发光。”

  成语的故事 篇4

  【成语名字】捉刀

  【汉语拼音】zhuō dāo

  【近义词】:为人捉刀、捉刀代笔、倩人捉刀、代人捉刀

  【反义词】:亲力亲为、事必躬亲

  【成语出处】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

  【成语解释】本指三国时曹操自以为形陋,不足以雄远国,乃使崔季珪代见匈奴使者,而自己捉刀立于床头,假冒侍卫的故事。后称替人作文章或代人做事为“捉刀”。

  【捉刀造句】虽然你的文笔极佳,但也不可帮好友捉刀。

  【捉刀的成语故事】

  魏国曹操统一北方后,声威大振,各少数民族部落纷纷依附。匈奴派使者送来了大批奇珍异宝无以伦比,使者请求面见曹操。曹操觉得自己长的不够威严,会损害国家的形象,就叫外貌威武庄严的部下崔季珪穿上他的衣服,假扮他的身份接见使者,而曹操自己却拿着刀扮成护卫,站在崔季珪的坐榻旁边。等朝见完毕,曹操派人向匈奴使者打听他对魏王的印象。匈奴使者回答说:“魏王看起来很有威严,确实不错,但是站在座榻旁边的'那个捉刀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啊。”魏武帝听到这些话,追去杀掉了这个使臣。

  成语的故事 篇5

  [成语拼音] zhuō jīn jiàn zhǒu

  [成语解释] 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典故出处] 《庄子·让王》:“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

  成语故事

  曾子在卫国的时候,常常三天也做不了一次饭,十年也没做一件衣服,整一整帽子帽带就会断,整一整衣襟胳臂肘就会露出来,可他高唱《商颂》的声音充塞天地之间,象敲响的`钟磬。

  鲁国国君派人去给他赠送采邑,对他说:“请用采邑的收入做件衣服吧。”曾子不接受,使者又去了,曾子还不接受。使者说:“这不是先生您向国君要求的,而是国君要奉送您的,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说:“接受的人往往害怕赠送的人,赠送的人往往对接受的人表现出骄纵,能不能使国君赠给我采邑而对我不骄纵,我很担心这一点啊 !”。

  成语的故事 篇6

  战国末期,卫国有个大商人,名叫吕不韦。他在赵国经商时,曾资助过秦庄襄王(名子楚,当时在赵国做人质),并将自己的爱妾赵姬献给子楚。等子楚回到秦国接掌王位后,吕不韦便被封为文信侯,官居相国。

  谁料,秦庄襄王在位仅三年就因病驾崩了。吕不韦便辅佐秦庄襄王十三岁的儿子嬴政(赵姬所生)继承了王位。这个新即位的小皇帝便是后来历大名鼎鼎的秦始皇。商人出身的吕不韦,由于曾资助过落难时的秦庄襄王,功劳不小。现在他的地位更上一层楼,连小皇帝嬴政都要尊称他为“仲父”。

  由于嬴政年龄尚小,所以秦国的行政大权全部掌控在吕不韦和赵姬手中。吕不韦急于巩固自己的政权,加上当时社会又非常盛行养士之风,便也养了三千能够出谋划策的'门客,作为智囊团。与此同时,他还让这些形形色色、各行各业的门客把自己多年来苦心钻研的见解和心得一一写成文字,呈现上来。

  吕不韦见到如此包含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治理人世等各方面内容的文字资料,万分欣喜,便将其汇集起来,编成了一部二十多万字的巨著,题名为《吕氏春秋》。后来,吕不韦把《吕氏春秋》公布在秦国首都咸阳,并张贴悬赏告示:“如果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字或减一字者,就赏赐千金(合黄金一斤)。”

  然而,并没有人出面给《吕氏春秋》添删一字,领取千金之赏。谁不知道吕不韦是秦国有权有势的人,谁敢对他主持编辑的书籍增减一个字啊!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成语“一字千金”。

  成语的故事 篇7

  春秋时候,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成语的故事 篇8

  【汉语拼音】bǐng bǐng lǎng lǎng

  【近义词】:炳炳麟麟、盛气凌人

  【反义词】:晦涩难懂

  【成语出处】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

  【成语解释】光亮鲜明。形容文章辞采声韵之美。

  【炳炳烺烺造句】这文章写的炳炳烺烺,很有气势。

  【炳炳烺烺的成语故事】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是柳宗元写给韦中立的一封书信,该文选自《河东先生集》。写于元和八年(813年),是作者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韦中立,潭州刺史韦彪之孙,元和十四年(819)进士。未中进士时,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并不辞道远,从长安到永州去拜访求教。后来柳宗元不断地对他进行帮助。这封回信谈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论师道,一个是论写作。它是柳宗元文学理论的`代表作,在我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成语的故事 篇9

  成语“开天辟地”出自《三五历记》,表示人类历史的起始,也用来表示前所未有,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据说在天地、万物之初,宇宙中到处是一片混沌,好像一个浑圆的鸡蛋。在这浑圆的物质当中,孕育了创造世界的盘古。

  盘古在浑圆的物质里睡了一万八千年。当他醒来时,发现眼前漆黑一团,他胳膊一伸,腿脚一蹬,浑圆的鸡蛋就被撑破了。轻而清的阳气上升,变成了高高的蓝天;重而浊的阴气下沉,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从此,宇宙间就有了天地之分。

  盘古挺立在天地之间。以后,天每日增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这样光阴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高得不能再高,地深得不能再深,盘古自己也变成了九万里长的顶天立地的巨人,支撑着天和地,使它们不再回复为过去的混沌状态。

  盘古开天辟地后,天地间只有他一个人。天地随着他的'情绪而变化。他高兴时,万里无云;他发怒时,天气阴沉;他哭泣时,天就下雨,落到地上汇成江河湖海;他叹气时,大地上刮起狂风;他眨眨眼睛,天空出现闪电;他发出鼾声,空中响起隆隆的雷鸣声。

  不知经过多少年,天地之间不再需要盘古,盘古躺倒在地上。盘古的身体使宇宙具有了形状,同时也使宇宙中有了物质。盘古的头变了东山,他的脚变成了西山,他的身躯变成了中山,他的左臂变成了南山,他的右臂变成了北山。这五座圣山确定了四方形大地的四个角和中心。它们各自支撑着天的一角。后来,有了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三皇;即地皇和人皇。

  成语的故事 篇10

  【注音】bù jiào ér zhū

  【出处】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 《荀子·富国》

  【解释】教:教育;诛: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结构】紧缩式

  【近义词】不教而杀

  【相反词】仁至义尽、谆谆教诲

  【同韵词】糊糊涂涂、时异事殊、日异月殊、一命鸣呼、一人有福,拖带满屋、舛讹百出、诈败佯输、神思恍惚、满腹诗书、十年读书、......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孔子的'学生子张问孔子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孔子答道只须尊奉五种美德,除掉四种恶政就可以。其中四恶政之首就是平时不给人教育,到时候却怪别人而去杀人,这就是虐。其次上暴、贼及小家子气

  【示例】大人限他们三个月叫他们戒烟,宽之以期限,动之以厉害,不忍不教而诛。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

  【成语造句】

  ◎ 惩办主义不教而诛,不仅不能教育犯错误的人改正错误,反而会伤害他们,达不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成语的故事 篇11

  南北朝时北周的杨尚希,在历明帝、武帝、宣帝三朝为官,长期担任要职。

  隋文帝灭掉北周取代政权后,杨尚希对隋文帝也是忠心耿耿、殚精竭虑。隋文帝将一切恢复汉制,完全改变北周鲜卑族政权的统治办法,以适应广大汉人的愿望。其中有一项是重新划分行政区域,设立州郡。

  但是,隋朝设立的州郡数目比秦汉时期多了一倍,有些地方甚至方圆还不到100里,就设几个县,不满1000户人家的'一块小地方,却要分属两个郡来管辖。这样,官府机构当然也相应增多,官员和吏卒也成倍增加,各种州郡制度也名目繁多,这简直使国家不胜负担。

  杨尚希对这种情况深为忧虑,向隋文帝报告了自己的意见:“这种州郡过多的情况好比十羊九牧,完全没有必要。当务之急是把重要的州郡保留下来,闲置的州郡撤并掉。这样对国家来说,地域、人口还是这么多,每年的租调、粮食、布匹等项收入,不会减少,而开支却可以大大节省。并且还可以把能派上用场的贤才能人,安排到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去,办事效率也会明显提高。”

  隋文帝于是按照杨尚希的建议,撤销、归并了许多州郡,而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成语的故事 篇12

  1 班门弄斧的成语故事

  鲁班是春秋战国时的能工巧匠,直到现在,人们还都说,鲁班是木匠的祖师爷。当时还有一个工匠,名字叫石,人们叫他匠石,是楚国京城郢都那个地方的人,他的'本事据说和鲁班分不出高低。他的本领高到什么程度呢?庄子在《徐无鬼》这一篇里讲过一个故事。据说这个匠石有一个好朋友,两个人常常一起配合表演。这个朋友在鼻子尖上,薄薄地涂一层白灰,这匠石手中拿着斧子,瞅准了鼻子尖,"唰"这一下子,就用斧子把鼻子尖上白灰一下子给扫掉了,鼻子尖连皮都蹭不到。可见他的本领有多大了。所以后来柳宗元就说,假如有人"操斧于班、郢之门",拿着斧子敢在鲁班和郢都的匠石面前耍弄,那就有点儿"强颜",也就是不要脸了。

  2 班门弄斧材料

  【发音】bān mén nòng fǔ

  【出处】1.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

  2.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昨在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解释】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近义词】布鼓雷门、贻笑大方、东施效颦

  【反义词】虚怀若谷、自知之明、知人之明、自愧不如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宾语

  【成语举例】他居然在钢琴大师面前炫耀琴技,真是班门弄斧。

  成语的故事 篇13

  公元前74年,西汉大将军霍光立刘询为汉宣帝。由于当时宣帝年纪小,因此一切朝政大事都由霍光独揽,汉宣帝只是个摆设。

  霍光虽然掌握着大权,霍氏一门也被封为三侯,但是霍光的老婆仍然感到不满足。她为了使自己的小女儿成为皇后,竟然勾结御医杀害了许皇后。霍光为了避免杀身之祸,就利用职权袒护了自己的老婆。

  公元前68年,霍光死后,当时的御史大夫魏相建议汉宣帝逐步削弱霍氏的权力。汉宣帝便听从了魏相的建议,逐步采取措施,最终罢免了霍氏三侯的.爵位,并对魏相更加重用,不久就封他为丞相。这更加引起了霍氏家族对魏相的怨恨和害怕,他们计划假借太后的命令,先杀死魏相,然后再废弃汉宣帝。汉宣帝得知消息后,马上行动,将霍氏满门抄斩。

  从此以后,汉宣帝开始亲自处理朝政,他决心振奋精神,力图把国家治理得繁荣富强。原文是:“宣帝始亲万机,励精为治。”汉宣帝在位二十五年,由于他的努力,使得原来衰败的西汉王朝重新强盛了起来。

  成语的故事 篇14

  【注音】xī qíng bǔ yì

  【出处】……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 《庄子·大宗师》

  【解释】指修整面容残缺,恢复本来面目。后用以喻改过自新。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结构】联合式

  【同韵词】窥间伺隙、撑天柱地、神工鬼力、上天入地、汉贼不两立、重足而立、华亭鹤唳、正其谊不谋其利、小里小气、膏梁子弟、......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相传远古时期,意而子去拜见许由,许由问尧为什么会帮助他。意而子回答说:尧要我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许由又问他尧是怎样教他明白仁义与是非的。意而子回答道: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

  【成语示列】策蹇磨铅,少答非常之遇;息黥补劓,渐收无用之身。 宋·苏轼《登州谢两府启》

【成语的故事】相关文章:

成语的故事07-24

成语的故事05-13

指鹿为马成语的故事12-05

关于成语的故事04-04

成语励志故事03-09

成语同舟共济故事02-21

成语返老还童的故事02-22

经典的成语故事06-04

成语纸醉金迷的故事06-28

经典历史故事的成语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