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以讹传讹成语解释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以讹传讹成语解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注音】yǐ é chuán é
【典故】世上相传女娲补天炼五色石于此,故名采石,以讹传讹。宋·俞琰《席上腐谈》
【解释】以:拿,把;讹:谬误。指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越传越错。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错误相传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三人成虎、谬种流传
【反义词】衣钵相传、一脉相承
【押韵词】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楚弓楚得、咎有应得、信口开合、簪笔磬折、徒呼奈何、千载一合、张口吐舌、陶陶自得、超然自得......
【年代】近代
【灯谜】流言生蜚语
【歇后语】流言生蜚语
【成语故事】从前楚国有个猎人,他捕鸟技艺很精湛。一次他捕获一只美丽的山鸡准备到城里去卖,过路的富翁询问是什么鸟,猎人骗他是凤凰,于是以2000金卖给富翁。富翁觉得凤凰应该进献给楚王,可是山鸡在路上死了。消息传到楚王那里,楚王嘉奖他的忠心
【示例】这两件事虽无考,古往今来,以讹传讹,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这些古迹来以惑愚人。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一回
【成语例句】
◎ 活动中,传播道听途说的假新闻,哗众取宠,以讹传讹,影响恶劣,不负责任的问题。
◎ 以讹传讹由于信息渠道的有限,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极易受舆论和"权威"的影响。
◎ 但是阿兰说:这些事是瞎编的,或者是别人的事,以讹传讹传到了他身上。
◎ 试看中国历史上诸如秦末、隋末、唐末、元末、明末直至近世的太平天国起义,就其整体性质而言,没有一次不是"民"反抗"官"的斗争,用谭嗣同的话说,是人民"苦于君官,铤而走险",而所谓"农民反抗地主"云云,不过是始作俑者想当然,而学舌者以讹传讹而已。
◎ 这一情节传开后,人们便以讹传讹,变成了"马锡五审判乌鸦告状案"。
以讹传讹成语故事:
从前楚国有一个善打飞禽的猎户挑着山鸡进城去卖。一个过路人看山鸡的羽毛十分漂亮,又不认得山鸡,就走上去问挑担的人:“你这担子上挑的是什么鸟呀?”担着山鸡的人骗他说:“这个嘛,是凤凰。”那人信以为真,高兴地说“哦!原来这就是凤凰。我早就听说过这种鸟,想不到今天真见到了。这凤凰你肯卖吗?”他一下子就出了十两金子的价钱。担山鸡的人趁机抬价,说:“卖是可以卖给你,不过十两金子不够,要二十两才卖。”那人真就付出了二十两金子,把山鸡买下了。他十分高兴地想:“凤凰是世界上的珍禽,自古以来表示祥瑞,我要把它献给楚王,楚王一定会很高兴。”于是,他就把山鸡拿回家养起来。谁知,才过了一夜,第二天山鸡就死了,过路人白白花了二十两金子,到不觉得可惜,只可惜不能把活“凤凰”献给楚王。
不久,这件事一传开,京城里人人都知道有个人花了很多钱买了一只凤凰,想献给楚王,只可惜凤凰死掉了。楚王听说了这件事,信以为真,觉得这个人虽然未能把凤凰献给自己,但这一番心意也值得感谢,就把他召来,赏给他许多东西,价值比他买的山鸡的钱多出十倍。后来,人们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以讹传讹”这个成语,意思是事情经过一传再传,离真实情况越来越远
【以讹传讹成语解释】相关文章:
成语以讹传讹的典故01-17
成语的解释01-28
经典成语及解释10-12
关于智商的成语及成语解释11-19
探赜索隐成语解释01-28
任重道悠的成语解释10-31
秀外慧中成语解释02-16
心悦神怡成语解释09-01
望表知里成语解释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