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粥割齑的历史典故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划粥割齑的历史典故

时间:2024-01-13 11:29:03 博耿 语文百科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划粥割齑的历史典故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用过典故吧,典故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还苦于找不到优秀的典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划粥割齑的历史典故,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划粥割齑的历史典故

  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贡献,而且在文学、军事方面也表现出非凡的才能。著名的《岳阳楼记》就是出自他手,文章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深为后人喜爱,广为传诵。

  他在担任陕西西路安抚使期间,指挥过多次战役,成功抵御了外族的入侵,使当地人民的生活得以安定。西夏的军官互相告诫说:小范老子(指范仲淹)胸中有数万甲兵。话里对范仲淹充满敬畏之心、这在北宋的历史上是罕见的。

  范仲淹之所以有这样杰出的才能,与他在青少年时期的刻苦努力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早年的辛勤耕耘,换来了日后的丰硕果实。

  范仲淹的祖籍原来是陕西影州,迁到江苏吴县是后来的事情。他不到3岁时,父亲因病故去。他随着母亲改嫁到朱家。十几岁时,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便辞别母亲,只身来到应天府书院,拜当时著名学者感同文为师,学习经邦治国的知识,立志报国为民。在应天府书院期间,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他把粥划成若干块,咸菜切成碎末(划粥割齑),当作一天的饭食。

  一天,范仲淹正在吃饭,他的同窗好友来看望他,发现他的伙食非常糟糕,于心不忍,便拿出钱来,让范仲淹改善一下伙食,范仲淹很委婉但十分坚决地推辞了。他的朋友没办法,第二天送来许多美味佳肴,范仲淹这次接受了。

  过了几天,他的朋友又来拜访范仲淹。他吃惊地发现,他上次送来的鸡、鱼之类的佳肴都变质发霉了,范仲淹连一筷子都没动。他的朋友有些不高兴地说:希文兄(范仲淹的字,古人称字,不称名,以示尊重),你也太清高了,一点吃的东西你都不肯接受,岂不让朋友太伤心了!

  范仲淹笑了笑说:老兄误解了,我不是不吃,而是不敢吃。我担心自己吃了鱼肉之后,咽不下去粥和咸菜。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你千万别生气。朋友听了范仲淹的话,更加佩服他的人品高尚。

  一次,有人问起范仲淹的志向,范仲淹说:不是当个好医生,就是当个好宰相。好医生为人治病,好宰相治理国家。这种不为个人升官发财而读书的伟大抱负,让周围的人非常敬佩。后来,范仲淹当了参知政事,提出许多利民富国的措施,实现了自己当年的志向,成为一代名人。

  划粥割齑( huà zhōu gē jī)讲的是北宋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寒窗苦读的故事。

  范仲淹是宋初成德军节度掌书记范墉的儿子。范墉在其出生后不久,便在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赴任途中因感风寒,得了肺病而去世。后其母谢观音改嫁给了范墉的好友、时任平江府推官的朱文瀚。为了范仲淹在朱家不受歧视,其母改其名为“朱说”。后来为了能让范仲淹受到更好的教育,其母在岳阳附近的云溪为其购置了一处田产,共有良田数十亩,水塘几方,房屋十余间,这就是所谓的“安乡读书台”。

  一次偶然规劝大哥(朱文瀚前妻所生长子)戒奢靡、知节俭时,得知自己身世,使其内心颇受刺激和震动,遂决心离开朱家,独立生活。后来他也去当过学徒,但因看不惯商人们的奸诈,又回家请求母亲让其读书。由于当地私塾不能满足其求学需要,听闻长白山醴泉寺来了一位学识渊博的高僧,其便进山到寺中求学。幸得高僧青睐,收留其在寺中读书,功课之余帮寺里干点杂活。

  从小过惯了苦日子的范仲淹,深知母亲的不易,很体恤母亲的难处,不愿再向家里多要开支。于是乎,其每天坚持只煮一碗粥,等粥凉了把它划成几块,再撒点咸菜末,早晚各吃两块,这就是“划粥割齑”典故的由来。其攻苦食淡,好学不倦,进山求学第一年去应试,就被举为学究,以博闻强识而名声大振。大中祥符八年,时年26岁的范仲淹高中进士,实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人生逆袭。

【划粥割齑的历史典故】相关文章:

划粥割齑成语12-30

点睛的历史典故03-19

成语历史典故07-21

成语的历史典故11-03

染指的历史典故04-21

狗尾续貂历史典故09-28

李白的历史典故11-16

历史典故《卖狗嫁女的典故》08-10

为虎作伥的历史典故02-07

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