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风俗文化介绍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陕西风俗文化介绍

时间:2022-08-04 16:22:32 语文百科 我要投稿

陕西风俗文化介绍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风俗的传统,“为政必先究风俗”、“观风俗,知得失”是历代君主恪守的祖训。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陕西风俗文化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陕西风俗文化介绍

  陕西风俗文化介绍1

  陕西历史悠久,早在一百多万年前,“蓝田猿人”就在灞河两岸生息繁衍。大约五千年前,华夏始祖炎帝、黄帝带领各自部落在陕西黄土高原一带开创了中华文明。稷开启农耕文明,仓颉创造汉字,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司马迁著成史书绝唱……无不标志着陕西深厚的文化与灿烂的文明

  陕西历史源远流长,民族文化文明遐迩。这里是中国古人类和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然会孕育出独特的风俗文化。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刚刚过去。春节是国人最重视的节日,陕西人一定也不例外。春节期间,步入陕西的农家小园,映入眼帘的一定是绚丽缤纷的剪纸窗花和年画。

  陕西从南到北,特别在是黄土高原,到处都能见到花花绿绿的剪纸。陕西剪纸历史悠久,窗花为其代表。我们常见的民间剪纸,是单色窗花,那粗犷的风格,精湛的工艺,丰富的式样都寓意着幸福安康和吉祥如意。套色窗花装饰精美、颜色搭配合理、风格典雅。在陕西农村,大多能看到窗花,窗花的代表作品有“龙凤呈祥”、“连年有余”和“花开富贵”。剪纸窗花已成为陕西的民间工艺品。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工艺品。大都用于新年时张帖,装饰环境,含有新年吉祥之意,故名。年画承载着人们对新春的祝福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陕西年画历史源远流长,有着较多的产地,流行也十分广泛,通俗普及,而且拥有大量的读者,发展颇为兴盛。无论是题材内容、刻印技术,还是艺术风格,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它不仅对民间美术的其他门类曾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与其他绘画形成相互融合成为一种成熟的画种,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其中凤翔木版年画最为著名。凤翔木版年画是西北地区流行的民间木版年画,产于陕西省关中的凤翔县。它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最早的木刻雕版技法,彩印与手绘相结合,想象丰富,取材广阔,以线造型,设色以橙、绿、桃红三色为主,简洁明快。而特别要指出的是它的民间性——由于由画稿到雕版、印刷、彩绘等各工序操作者都是乡村艺人或是农闲时的农民,主要销售对象又是中国西北、东北的农户,因而它具有纯粹的民间美术特色,体现了数百年来中国农民的理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和风尚习俗等。

  陕西年画发展兴盛,促进了陕西美术作品的兴起。现如今,“户县农民画”也已成为了陕西著名的民间作品。它产于陕西户县,多取材于人物、山水、花鸟等,反映田园生活,乡土风情浓厚,令人顿生积极向上的热情。值得一提的是,户县农民画家作画时,注重倾注自己的感情,绘出一幅幅美丽的家乡图画,色彩强烈,具有大西北的地域特征和农民朴实强悍的气质。户县被誉为“农民画之乡”,现已拥有众多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深受国内外人士好评。

  欣赏完迷人的民间工艺品后,走进小屋,主人一定会热情地捧着一杯热腾腾的清茶递给你。“茶”是老少咸宜的饮品。陕西人不仅喜爱品茶,还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汉中的茶文化最为家喻户晓,汉中城乡除了商店每天顾客络绎不绝,红火的地方就数茶馆了。茶馆是人们谈心议事的好去处,许多生意人以饮茶为名寻信息,谈买卖,将价格,拍板成交。也有远地农民进城办事,坐进茶馆小憩。至于清闲的人,更是茶馆的常客。在汉中,一家一户也是一个茶馆,不仅自己养成喝茶的习惯,还形成了“客来先敬茶”的风尚。宾客登门,茶水当先,敬茶时双手捧杯,轻递轻放,颇有茶礼。

  幽幽的清茶,沁人心脾,品完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而陕西的饮食更让人大饱口福。

  陕西既有黄土高原的粗放,又有鱼米之乡的秀丽,物产丰富,人杰地灵,饮食文化特色突出。

  过年期间,陕西人一定要吃饺子。人们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之前要包饺子,待到半夜子时吃。这就是陕西过年期间重要的风俗——吃饺子。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即今天的23:00—1:00,“交”与“饺”谐音,子时是农历正月初一开始的时间,吃饺子即“相交子时”,有“辞旧迎新”、“吉祥如意”的意思。

  说起“馍”,人们一定会十分熟悉。“馍”又称“馒头”,是陕西人的主要食品。“花馍”又称“面花”,是陕西民间的一种礼仪活动时用的“礼器”。陕西花馍遍布各地农村,其中澄城、合阳、韩城等地花馍久负盛名,合阳花馍还被列为“秦艺六绝”之一。陕西花馍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造型生动夸张,色彩鲜艳夺目、民俗气息浓郁、制作精巧细腻的特点。每逢婚嫁、生子、祭祀,亲朋好友之间都会以花馍为礼品。过年期间,家家户户都做花馍以示庆祝。花馍艺人把做花馍看成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大好精神享受。他们无拘无束,任感情投入在随心所欲的艺术创造之中,让丰富的想象力在广阔的艺术天地里自由驰骋,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花馍,让观者赞叹不已。

  欣赏了民间工艺品,品尝了特色饮食,走出农家,你一定会感叹陕西风俗文化博大精深而又引人入胜吧!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乡齐吼秦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厚重的秦川大地孕育出朴实的陕西人,朴实的陕西人热爱着厚重的秦川大地。陕西人屹立在黄土高原上,仰头齐吼秦腔。粗犷的秦腔依托着壮美的黄土高原传遍大江南北,传遍长城内外,让中国,让世界听到陕西的声音!

  陕西风俗文化介绍2

  关中皮影

  关中皮影源于汉代,最初用纸板制作,宋代以后开始用牛、羊、驴皮制作。

  根据戏文设计形象,精选上好驴、牛、羊皮经刮、刻、染、罩、熨、缀六道工序而成。关中皮影既继承了汉画像石刻的.传统,又发挥了宋院体绘画之长,运用洗炼的轮廊造型、夸张的装饰纹样、疏密虚实相间的处理手法、缜密精细的雕镂功夫,表达剧中人物的相貌、身份、衣着和性格,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关中皮影曾在全国旅游纪念品展览评比会上荣获优秀奖,并远销美国、西欧、东欧、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汉调二簧

  汉调二簧又称陕二簧、山二簧,是陕西第二大剧种,流行于陕西的安康、汉中、商雒、西安及四川、甘肃、湖北的部分地区。它源自陕南汉江流域的山歌、牧歌、民歌,清代初叶受秦腔影响,并吸收昆曲、吹腔、高拨子等曲调,糅合当地方言,形成了独立的声腔剧种,原来用双笛伴奏,笛以竹作“簧”,故称“二簧”。为与“京二簧”区别,又称“土二簧

  汉调二簧在发展中曾形成安康、汉中、商雒、关中等流派,名角层出不穷。其脚色共分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十个行当,表演讲究细腻精到,唱腔真假嗓并用,悠扬婉转。

  经研究认定,汉调二簧形成较早,各地其他皮簧声腔剧种都与之存在渊源关系,它对川剧、徽剧、京剧等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

  近年来,汉调二簧观众锐减,经济上出现困难,不断走向衰落,专业剧团纷纷解散,目前仅剩下安康汉滨区一个剧团还在维持演出,而且这个惟一的剧团也正濒临解散的危机。在此情势下,有必要大声呼吁,应该尽快对这一古老剧种进行抢救和保护。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陕西省的汉族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其是延安地区的安塞腰鼓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等地最为盛行

  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与性格。安塞腰鼓可由上千人一同表演。

  安塞腰鼓是流传在陕西省北部安塞县一带的一种民间广场群体艺术,融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吹奏乐、民歌为一体,展现了陕北人民的一腔热血,是陕北民间艺术中独特而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1日那天安塞腰鼓参加了国庆六十周年天安门广场的群众演出。

  宜君农民画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历经了新旧石器时代和春秋战国、魏、唐、宋几个文化发展热潮时期。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形成了人们特殊的审美情趣。,宜君农民画这一特殊环境的特殊艺术表现形式应运而生。

  宜君农民画是宜君民间艺人得传统剪纸艺术的基础上,通过画的形式,表现宜君乃至黄土高原风土人情为主题的一种绘画艺术。自然、古朴、粗犷的绘画风格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艺术表现形式为中华艺术园林增添了异彩。

  宜君农民画的独特的艺术想象、超空间的艺术构思匪夷所思:隔着肚皮你可以看到肚子里的娃娃;隔着果皮你可以看到核肉的形状;可以看到不停地摆动着头吃草的马。神奇而真实可信,超越现实却又寓意深刻。

  静与动的结合使你叹为观止,很难相信"中国有千万个毕加索、马蒂斯、竟生长得宜君为片古老的土地上。

  西安鼓乐

  西安鼓乐是千百年来流传在西安(古长安)及周边地区的民间大型鼓乐。

  在古长安及周边地区,尤其是秦岭北麓的众多寺庙和道观,这些庙、观的庙会活动和多家民间乐社是西安鼓乐得以生存的基础。

  现存清乾隆二十八年西安鼓乐手抄谱珍藏本的谱字与宋代姜夔十七首自度曲所用的谱字基本相同,由此证明这一珍藏本历史久远,是明清以来已渐在全国失传的俗字乐谱。

  西安鼓乐是我国古代音乐的重要遗存,它特有的复杂曲体和丰富的特性乐汇、旋法及乐器配置形式成为破解中国古代音乐艺术谜团的珍贵佐证;它大量的传谱曲目丰富了中华音乐文化宝库,将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由于现代强势文化的侵蚀,原西安鼓乐赖以生存的民间人文环境如民间庙会等正在逐步消亡,其生存土壤正在消失,加之老艺人相继谢世,后继乏人,西安鼓乐濒临灭绝,亟待抢救和保护。

  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的传统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

  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传统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并且当社会制度根本改变的时候,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内容上表现了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各种体裁具有了新的意义。

  榆林小曲

  榆林小曲是形成并主要流行于陕北榆林地区的曲艺唱曲形式,相传由明代驻扎在榆林一带的军官蓄养的歌伎从江南带来,后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以当地方言演唱并吸收化用了当地的民歌小调,丰富完善为今天的曲艺品种。

  榆林小曲的表演形式为一人或二人主唱,多人分持扬琴、古筝、琵琶、三弦、京胡、碟子等伴奏并分不同行当兼唱。其唱腔音乐十分丰富,唱腔体裁为曲牌体,或单曲反复,或联曲串唱。伴奏乐器曲目多演绎男欢女爱和儿女情长的内容,尤擅表现由此生发出的离愁别怨。

  历史上的榆林小曲主要是由爱好者以自娱自乐方式演唱,后来出现了作为乞讨手段的走街串巷演唱、堂会演唱及高台性的经营演出。在当地人的文化生活中,榆林小曲扮演过重要的角色。

  但是,时至今日,这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出现了传承乏人的困难,面临失传危险,需要设法加以保护。

【陕西风俗文化介绍】相关文章:

文化解读-韩国的风俗文化介绍04-17

有关澳洲文化的风俗介绍04-17

有关陕西周至县生育风俗介绍04-17

陕西过小年风俗01-26

饮茶的风俗文化04-17

陕西的民族风俗作文(精选20篇)02-23

尼泊尔人的风俗文化04-17

加拿大的风俗文化04-17

英国的风俗和文化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