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家主张“文以气为主”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古代文论家主张“文以气为主”

时间:2021-04-15 14:37:03 语文百科 我要投稿

古代文论家主张“文以气为主”

  古代文论家主张“文以气为主”,“气盛则言宜”的思想。愚以为这样的思想早在庄子时就已经提出,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曾说道:“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提到庄子的话,有人也许就疑惑了,文论家们主张的“气”又与庄子提到的“水与舟”“风与翼”有什么关系。而我当然会慨然叹曰:有关系。古代文论家们不过是把作文的道理更加概括化了,抽象化了。而庄子的话呢,则是一个形象的说法,具有普适性的哲理。但如果以庄子的话来解释文论家们的'话,则更加易于接受,更加容易让人理解。

  文以气为主。当概括的是写文章的大道理,具有包举万括之意,于是一切复杂的事情都显豁了,清晰了。愚以为,这里的“气”,一是指生命之气,二是指精神之气;

  生命之气是写文章的物质基础。中华传统文化注重生命的调养。《黄帝内经》里就有关于生命之精气神的重要论述。生命之气为写文章的物质基础,“五谷补气”,故作家只有在元气充足,生命力极其旺盛的时候才会神思飞驰,气吞山河。关于这方面的道理,我们不妨可以体验孟子的文章,韩愈的文章以及苏轼的文章。人道“韩潮苏海”,每每拜读他们的文章,我总会感受和体验到他们生命中的一种强悍和力量。当然阳刚大气之文如此,阴柔婉约之文也如此。因为文之时,需要借助灵感,而灵感之产生却需要借助生命之蓬勃元气。倘若元气衰微,则人之神气昏暗,气血衰弱,不说为文,肌体尚要恢复调整。故文以气为主,当先要养生命之气。生命之气当为文章之前提,之基础。故欲写好文章,当先要养足精气神,在人身体最佳的状态下,在精力最充沛的情势下。这样,作者气血饱满,神情旺盛,那么,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也会气血饱满,感情充沛,具有一泻千里,一气呵成之势。文章自然首尾圆通,生气勃勃。

  精神之气是写文章的内在力量。这种内在力量是需要作者在写文章之前要做的大量“内功”。习武之人讲求“内功”,就是练气,气血力量不是一朝一日就能练出来,它有一个渐渐积累的过程。习武之人练功,练气都非常讲求环境,讲求时间,需要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所谓的采“日月之精华”,吸“五谷之精气”。另外在练气上还要求习武之人远离女色,保持元气充足。这样“内功”才能功力渐进,武功最终达到上乘水平。而对于写文章练“内功”一样,它也需要练功者采集天地之精华,集纳古今之学术。而且同样需要的是坚持不懈的精神,这样,通过大量的精读细读泛读,含英咀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自然而然作者内部的“功力”就会加强,“气盛而言宜”,如水满则溢,水之载舟,气之浮翼一样,是功到自然成的事情。哪里会有勉强为文之道理?倘若勉强为文,其文理也会不通,辞句也会不畅,佳言妙句也会不来。

  故为文更需重养“精神之气”。养“精神之气”关键在于养“浩然正气”。而浩然正气则是至大至刚,充塞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馁而已。这种情形正如李大钊在主编《晨报》副刊时所提倡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思想一样。一腔正气在前,就会为人民为国家摇笔呐喊,九死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