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政(七纬)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七政七纬

时间:2021-03-31 19:08:41 语文百科 我要投稿

七政(七纬)

  七政(七纬):日 月金 木 水 火 土

  七政

  简介:

  古天文术语,亦称七曜、七纬,其意思说法不一。是古代汉族人民将太白星(金星)、岁星(木星)、辰星(水星)、荧惑星(火星)、镇星(土星)称为五星,五星又称五曜,加上太阳星(日)、太阴星(月),合称七曜。七曜占在古代汉族星占学上均十分重要。

  词语信息:

  【词目】七政

  【释义】

  古代兵法里指人、正、辞、巧、火、水、兵七者。

  详细解释:

  1、古天文术语,亦称"七曜"、"七纬",其意思说法不一:

  ①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

  《易·系辞》:"天垂象,见(现)吉凶,圣人象之。此日月五星,有吉凶之象,因其变动为占,七者各自异政,故为七政。得失由政,故称政也。"

  《书·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孔传:"七政,日月五星各异政。" 孔颖达 疏:"七政,其政有七,于玑衡察之,必在天者,知七政谓日月与五星也。木曰岁星,火曰荧惑星,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史记·五帝本纪》:"於是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舜乃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 中的"以齐七政" 裴骃集解引郑玄注同此说。

  ②指北斗七星。

  《史记·天官书》:"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

  裴骃集解引马融注《尚书》云:"七政者,北斗七星,各有所主:第一曰正日;第二曰主月法;第三曰命火,谓荧惑也;第四曰煞土,谓填星也;第五曰伐水,谓辰星也;第六曰危木,谓岁星也;第七曰剽金,谓太白也。日月五星各异,故曰七政也。"

  ③指天、地、人和四时。

  《尚书大传》卷一:"七政者,谓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所以为政也。"

  2、古代兵法里指人、正、辞、巧、火、水、兵七者。

  《司马法》:"一曰人,二曰正,三曰辞,四曰巧,五曰火,六曰水,七曰兵,是谓七政。"

  七纬

  简介:

  古代汉族人民将、太白星(金星)、岁星(木星)、辰星(水星)、荧惑星(火星)、镇星(土星)称为五星,五星又称五曜,加上太阳星(日)、太阴星(月),合称七曜。七曜占在古代汉族星占学上均十分重要。

  词语信息:

  1、书名。汉代方士化的儒生依据今文经学附丽经义制作的《尚书纬》、《诗纬》、《易纬》、《礼纬》、《春秋纬》、《乐纬》、《孝经纬》的统称,也称"七经纬"。

  2、书名。[清]赵在翰辑,三十八卷,为七经纬的辑佚之作。卷端依次有阮元序、叶绍本序和张师诚序。正文三十七卷,首列《易纬八种》八卷。其后按照《书纬》、《诗纬》、《礼纬》、《乐纬》、《春秋纬》、《孝经纬》的顺序辑录各纬逸文,篇目以《后汉书·樊英传》李贤注所列纬书题目为准,纂成二十九卷。其中除《易纬》外,六种纬书末皆附本纬佚文一篇,名之为《七纬附录》。卷三十八为《七纬叙录》和《叙目》,末附李大瑛、杨应阶跋语各一节。有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福州小积石山房刻本,199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出版纬书辑佚书汇编《纬书集成》,即据此本重印。

  详细解释:

  "纬"是相对于"经"而言的,如织布之竖经横纬,"七纬"就是"七经"之"纬"。

  春秋以前,《诗》、《书》、《礼》、《乐》、《易》、《春秋》本属"旧法世传之史",凡有教养的贵族子弟,都要学习《诗》、《书》、《礼》、《乐》。儒家学派的孔子教授弟子,传习"六艺",其中使用的主要教材也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后来成为儒家门人世代传习的主要内容。

  六艺初不称"经","经"名是因传记的兴起而得名。经是儒家后学对六艺的尊称,有传记而后有"经"名。孔子教学口义,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其中一部分由七十子后学集结为《论语》,另一部分《诗》《书》《礼》《乐》《易》《春秋》的口义,师弟相传,儒家后学再加以引申发挥,就形成了众多的六艺传记。

  到了汉代,由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立五经博士,儒学定于一尊,《诗》、《书》、《礼》《易》、《春秋》成为官方的法定经典,取得了意识形态上的统治地位。在汉代,五经、六艺具有崇高的权威性,但经书毕竟是古代的东西,即使在某些方面具有指导意义,也总难和当时的政治与现实需要紧密结合。

  秦汉以来出现了一批方士化的儒生,把阴阳术数带进了儒学。为了使经学与当时的政治现实结合,方士化的儒生开始神化孔子和经学,把孔子说成是一位能通过去、知未来的"神圣",把六经变成神学经典,于是就产生了"孔子为汉制法"的神学预言。在儒学宗教化的'气氛下,方士化的儒生开始大量炮制谶纬,谶纬神学由此形成。

  "谶"是神的预言,"纬"是与"经"相配的。谶纬的出现,既依附于孔子和儒家经典,又可以借助于宗教神权的力量来指导现实和预示未来的吉凶祸福。这样既便于同汉代的现实和政治结合,并以神权的力量增加了经学的权威性,从而巩固了经学的统治地位,这就是谶纬附经,亦以辅经的妙用。谶纬在后汉时代,号为"内学",尊为"秘经",盛极一时。谶纬不仅与经平起平坐,几乎有取代经学的趋势。

  汉代只有"五经",而因为"乐"是孔子传习的"六艺"之一,也具有"经"的地位,所以为之制作的纬书就直接称为《乐纬》;《孝经》和《论语》本来属于传记,但汉代重视"孝",非常认可《孝经》里说的"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的话,认为孝可以感天动地,故予大力推崇,甚至帝王名号里也加个"孝",如"孝文"、"孝武"。在纬书中,常把《孝经》与《春秋》并举,如《孝经纬钩命决》里说:"孔子在庶,德无所施,功无所就,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以《春秋》属商,《孝经》属参。"又说:"孔子云:'欲观我褒贬诸侯之志,在《春秋》;崇人伦之行,在《孝经》。'"可见在汉代人心目中,《孝经》是是孔子所著,和作为经的《春秋》地位相同;《论语》则是记孔子记其门人言行之书,故也受到追捧和重视,也都为之制作了纬书。但是"纬"是相对于"经"而言的,既然不是经,就不能称为纬,所以起初称《孝经谶》和《论语谶》。而实际情况是,自东汉以降,谶与纬实无分别,所以《春秋纬》、《诗纬》也可以称为《春秋谶》、《诗谶》,《孝经谶》、《论语谶》也可以称为《孝经纬》、《论语纬》。由于汉代对《孝经》的重视,它具有与"经"的同等的地位,所以后人把《书纬》、《易纬》、《诗纬》、《礼纬》、《春秋纬》、《乐纬》、《孝经纬》统称为"七经纬"或"七纬",里面不包含《论语谶》。就现在所知,《论语谶》只有八篇,而《孝经纬》或《孝经谶》却有几十种,可见汉代尊崇《孝经》远远超过《论语》。

  汉代人认为纬书都是解说经义的,所以"纬"也被称为"说", 《困学纪闻》八言:"郑康成注二《礼》,引《易说》、《书说》、《乐说》、《春秋说》、《礼说》、《孝经说》,皆纬候也。"

  自魏晋以降,历代禁毁图谶,"七纬"除《易纬》八种之外皆佚,自元末以迄于清代,有众多学者作了辑佚。日本学者安居香山、中村璋八在综合前人辑佚成果的基础上,修订增补校勘,著成《纬书集成》一书,是到目前为止最为详备的谶纬之书辑本

【七政七纬】相关文章:

文学知识之七政03-27

高纬是哪个朝代的皇帝01-17

我的政史老师七年级作文02-25

经武纬文的成语解释04-14

名人奋斗成功的故事:杨宗纬03-05

政字的组词03-11

人生感悟:七问、七思、七念、七醒06-02

贾政是哪个朝代01-17

我和沈政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