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才是世界的-短文阅读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自己的才是世界的-短文阅读

时间:2021-05-03 20:07:37 语文百科 我要投稿

自己的才是世界的-短文阅读

  读秋其的散文,不由想到文学题材的轻与重问题。近年来,很多作者写散文喜欢拣重大题材写,专门攻宏大叙事,动不动就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岂不知,在宏大的叙述,也得有个人的独到见解,再远的路也要从脚下走。仅仅就历史文化散文来谈,历史文化散文确实讲究“宏大叙事”,但是“宏大”最内在的东西是指向精神气场的大小,如果没有这个,“刻意地去找一个大的历史题材去写,写来写去,也只能大而空,效果也无法抵达‘宏大’。”(王克楠语)秋其的散文看起来是轻的,是生活的细枝末节,甚至有些内容属于“私人生活”,可以读出以小见大的味道来,如她的看画:道剁洋葱是读画的,画里有人生的是非曲直。秋其是从事物的秩序感来写字的,“纷乱陈杂的物什,空空的鸟笼,窗边悬挂着的鸡——不会飞的鸟,它的命运是被吃掉。”画面的背后是什么呢?是不稳定和不安全。画面上还有不可思议的少女,“看着这位忙碌的姑娘——空气中弥漫着洋葱任性、富有侵略性的气味,少女的美渐渐令人眩晕。”因为安静,就有了“幻想事件”,即是画面的物都有了移动,还有得失,“也许画幅中的人与物因为画家生动传神的描绘获得了生命,以致会在静默中发展它们自己隐藏的潜力,即使画家本人无意如此。”一幅画,读到了这样丰富的东西,不是所有人可以做到的。

自己的才是世界的-短文阅读

  秋其的散文是轻柔的,作者是抱着和大自然平等对话的姿态去写散文的,所以体验得很细致,因为非常细致,有的篇章就显得“超验”,如散文虚光幻影:水写的就很特殊,写出了特殊的水,“我”与景物之间一直心有灵犀,互动。有一份安静之心,就有了“超验”,“在身体的闭室里,某种轻虚之物正和火苗同时蔓长,朝向内部,或是朝向外部?不确定。我感觉自己越来越空,也越来越重。现在我所担心的是,我会继续躺在一间干涸的建筑里,而且想要长久地躺下去不醒来?”这样的体会就是超验的。“我的声音被烧干了。不过我的呼吸脆弱而顽固,粗重沙哑的呼吸。夜的空气、尘埃在气管和肺部的冲撞和弹唱,焦灼而真切的声音,生命管道流动的声音,亲爱的声音。”这也是超验的。超验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呢?我说不好,但确实是一种难得的写作技巧,是肯定的。

  秋其写散文的`时候,也许自己本来是无意识观摩世态人生,去发现世界的“哲理”,但她以轻见重的写作态度,总可以曲折地抵达人和世界的相遇,也就是说,笔者以为“以轻写重”是秋其散文的第二个特点。秋其写小说也好,写散文也好,达到“人和世界相遇”的境界很难,很多作者写东西,被生活牵着鼻子走,甲乙丙丁,写到哪算哪,不像秋其的散文虽然表面上轻容,其实已经抵达为现代人生存指出了“一条路”。笔者读秋其的文字是从“岁月论坛”开始的,那里的散文虽然可以投稿,秋其却不是为了发表而去岁月的。今年4月读到了她的室内漫游,本来以为是一篇小资情调的文字,但读毕,感到了平凡中有不平凡,“一只镶嵌着椭圆形镜子的实木褐色挂衣柜。立在卧室门后靠墙处,柜子体型细瘦,可是当挂上衣帽的时候,立柜就庞大臃肿起来。”对一个柜子,能细致到这样的程度,可见她的热爱生活的程度了。接着作者引进了卡尔维诺那个“不存在的骑士”!真的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看一个人有没有深度,不是看他的言论和表态,只消看他读一些什么书,足够了,尤其是“近期读本雅明的著作时,似懂非懂,但看他常常为物所累(他着迷收藏),便心领神会偷着乐了。”从原著中读出了欢乐,是难得和作者的共鸣,是一种读书的境界。

  由于当代生活的复杂化、物欲化,人们谈金钱享受的多了,谈升官发财的多了,谈房子、车子、票子的多了……甚至谈“厚黑学”(一门不顾廉耻投机钻营的“学问”),很少有人再谈真纯,质问真纯能当饭吃吗?更少有人有童心,大抵因为成年人保持童心是一种幼稚。其实,一个人,一个民族,保持一定的童心,是优点,而不是缺点。童心可以抵制一个人无限制地“世故”下去,保持对世界的好奇感觉。中国和外国许多文学大师一生中都保持足够的童心,童心也成为了他们写作的资源之一。秋其的散文是有童心的,从秋其的文字间隙,我可以读出来,她是一位有童心的人。如今的人,大都是喜欢自己世故一些,好像一个人不世故,就没有办法存活,而秋其居然这样深刻地保留童心。读秋其的文字,能看出来,她只忠诚自己的心理真实,而对那些外来的旋律,完全可以视而不见。比如说洪水,很多人可以写的很民生,很政论,很报纸化,而秋

  其写的是庐山的一场真实的洪水。“事件暂时退到远处。人们再次踏上石阶路面的脚步和心情,是如此愉悦轻快。虽然洪水造成几处坡体垮塌,某些路段无法通行,积满淤泥、枯树枝和垃圾。一长条被削下来的苹果皮,倒挂在一根树枝上,粘着泥浆,蜿蜒如蛇,想起伊甸园里被逐的那条”,秋其是把洪水当做一场真实的大自然的生命运动,而不是别的什么,文字里没有诅咒,也没有歌颂。

  笔者认为保持童心,用童心去观察,去写作,应该是秋其散文的第三个特点。因为有童心,秋其对小动物的生活保持足够的喜爱,她喜欢小动物,常常会把小动物写得出神入化,壁虎是写壁虎的,她对窗外的壁虎观察得很细致,“它的脚趾按住窗框,足底吸盘牢牢吸附在垂直平面上,叉开的脚趾像女儿画的花瓣。它看上去十分干净,肚子鼓鼓的,精赤条条,皮肤长着色环”。再就是蜘蛛,感觉是形而上的,“动用了八只眼睛持续观察过我,以便确信它将要把自己的幽居之所托付给这间书房的主人是个什么性格的人。”(因为蜘蛛并没有八只眼睛)。秋其观察得很细致,“它的网很别致,造型不规则,像一小团云絮,不是室外常见的那种宽大晶晶亮的同心圆”。尤其是解决作者和被描写对象的关系,比较好,“我这般看着它和它的网,一时竟觉得自身很重。同是这样的蛛网,似曾在记忆深处某一栋屋舍暗暗的饭厅里等过我。”彼此之间首先是互相审美,互相关照的。

  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常常决定了一个人的写作状态,通过大量阅读秋其的散文,知道了作者家住江西庐山,由于与大自然朝夕相处,才逐渐对大自然的感觉细致入微。至于写作状态,有的读者给秋其提建议说,“你关注的东西太单一了,应该再宽泛一些。”笔者在思考:“单一”是缺点,还是优点呢?窃以为是优点,因为一个作者写作是有限制的写作,不可能每个人都天马行空地写,总是把精力放在自己最熟悉的方面。秋其自己说:“我觉得是这样的,我视界狭窄,甚至逼仄,无法也无意邀请更多读者进入其中悠游一番,更无意传道解惑。然而生命的律动总是生生不息,所以还是写写。”这样的回答非常实在。

  人为什么写作,看起来偶然,其实必然。人的写作状态以什么状态为好?笔者认为像秋其这样的写作状态就挺好,因为写作必然先是自己的,然后才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