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王烈知耻迁善的典故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东汉王烈知耻迁善的典故

时间:2021-04-30 10:57:35 语文百科 我要投稿

东汉王烈知耻迁善的典故

  【东汉】 王烈:“既怀耻恶,必能改善。”

  ——《后汉书·独行传》

  【背景介绍】

  王烈(141-218),东汉时期太原人。尽管他一生没有做过高官,只是一个普通的商人,但是其忠义廉洁的品格却留名青史。

  王烈从小就以忠义闻名乡里。一次,乡里有人偷牛被抓。偷牛的人请罪说:“我宁愿受国法的制裁,但请你不要让王烈得知此事!”王烈听说了这件事,就立刻派人向失主谢罪,请他宽恕偷盗者,而且送给偷牛的人一匹布。人们问王烈为什么要这么做,王烈回答:“这个人做了错事怕我知道,这说明他还有羞耻之心。既然怀有耻恶之心,必然能弃恶从善(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我这么做正是为了勉励他!”

  不久,乡里的.一位老人不小心在路上遗失了一把宝剑,路边有一个人捡到了,就一直在原地守候,等着失主来认领。黄昏时分,老人回来重新得到宝剑,心中非常感激。而那个守候者正是那个偷牛的人。

  王烈的品格感化了乡里,邻里们有什么纠纷都找王烈来定夺。后来,朝廷选拔孝廉,各级官府都征求王烈,可他全都拒绝了。

  黄巾起义后,天下大乱,王烈避乱来到了辽东,当地的百姓也对他非常敬重。辽东太守公孙度以大礼接待他,向他请教天下大事,希望他能做长史,但王烈只愿做一个普通商人,从而避免了被卷入官场的漩涡。曹操也曾想征求他做官,也没有成功。建安二十四年,王烈在辽东逝世,终年78岁。

  【随感】

  如果一个人干坏事时还遮遮掩掩,这虽然有些虚伪,那至少还说明他知道自己干的不是好事,至少还说明社会舆论对人的行为还有一定的约束力。而当人们做坏事时不仅不遮掩相反还肆无忌惮地炫耀,那就意味着人心的彻底沦丧,社会道德的彻底崩溃。

  这一念羞耻之心,正是个人与社会的生命底线。(孔宏)

  <br /

【东汉王烈知耻迁善的典故】相关文章:

东邻效颦成语典故09-29

东阁延宾成语典故10-01

东阁官梅成语典故10-01

改过迁善成语解释11-16

历史典故明三杨之东杨04-28

知耻而后勇02-10

避世墙东的典故及释义用法10-02

迁善去恶成语解释12-28

迁善塞违成语解释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