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庭抗礼成语典故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时间:2021-04-30 09:06:05 语文百科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分庭抗礼成语典故

分庭抗礼成语典故1

  庭: 庭堂。抗: 对等、相当。古代礼仪,宾客与主人分处庭堂两边,主人在东,客人在西,相对行礼,以示平等相待。比喻平起平坐,互相尊重。语出《庄子·渔父》。又见于《史记·货殖列传》。

  一天,孔子带着学生在杏林中休息,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有一位渔夫听到琴声,走上前来,向子贡、子路问道:“那弹琴吟诗的是谁,有何成就?”两人一一作答。渔夫听后说:“仁则仁矣,但不免辛苦操劳,也许还有危险呢!”孔子听到后,赶忙走过来,谦逊地向渔夫讨教。二人谈了一阵,渔夫登船划桨,高歌而去,孔子躬身抱拳,一直目送他远去。子路见此情景不满道:“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也作“抗”)礼,夫子犹有倨傲之容。今渔夫杖拏逆立,而夫子曲要(同“腰”)磬折,再拜而应,得无太甚乎?”他认为:“不论是拥有万乘战车的天子,还是拥有千乘战车的诸侯,他们和您见面都显得毕恭毕敬,平等相待,夫子您也没有一点曲附之态。怎么见了一个指指点点、傲慢无礼的渔夫,您反而如此恭敬谦卑,不也太让人难以理解了吗?”孔子解释说:“渔夫虽不是国君,但他是一位长者、贤士,是应当恭敬对待的。”

分庭抗礼成语典故2

  “分庭抗礼”这则成语的“抗”原作“伉”(kang),是对等、相当的意思,表示宾客与主人分处庭中两旁,相对行礼,以示平等对待。后来比喻地位平等,互相对立。

  这个成语来源于《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夫子犹有倨敖之容。

  一天,孔子和弟子们在树林里休息。弟子们读书,孔子独自弹琴。一曲未了,一条船停在附近的河岸边,一位须眉全白的老渔夫走上河岸,坐在树林的另一头,侧耳恭听孔子的弹奏。孔子弹完了一支曲子后,渔夫招手叫孔子的弟子子贡、子路到他跟前,并且问道:“这位弹琴的老人是谁呀?”

  子路高声说道:“他就是我们的先生,鲁国的君子孔子呀!”

  子贡补充说:“他,就是以忠信、仁义闻名于各国的孔圣人。”

  渔夫微微一笑,说:“恐怕是危忘真性,偏行仁爱呀。”

  渔夫说完,转身朝河岸走去。子贡急忙把渔夫说的话报告孔子。孔子听后马上放下琴,猛然站起身,惊喜地说:“这位是圣人呀,快去追他!”

  孔子快步赶到河边,渔夫正要划船离岸,孔子尊敬地向他拜了两拜,说:“我从小读书求学,到现在已经六十九岁了,还没有听到过高深的教导,怎么敢不虚心地请求您帮助呢?”

  渔夫也不客气,走下船对孔子说:“所谓真,就是精诚所至,不精不诚,就不能动人。所以,强哭者虽悲而不哀,强怒者虽严而不威,强亲者虽笑而不和。真正的悲没有声音感到哀,真正的怒没有发出来而显得威,真正的亲不笑而感到和蔼。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所以真是非常可贵的。从此用于人间的情理,事奉亲人则慈孝,事奉君主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

  孔子听得很有启发,不住地点头。最后,孔子卑谦地对渔夫说:“遇见先生真是幸运。我愿意做您的学生,得到您的教授。请告诉我您住在哪里好吗?”

  渔夫没有告诉他住在哪里,而是跳上小船,独自划船走了。这时,颜渊已把车子拉过来,子路把上车拉的带子递给孔子,但孔子全不在意,两眼直勾勾地望着渔夫的船影,一直到看不见船的影儿,听不见划水的声音,才惆伥地上车。

  子路对孔子出乎寻常的表现不理解,在车旁问道:“我为您驾车已经很久了,还没见过像渔夫这样傲慢的人。就是天子和诸侯见到您,也是相对得礼,平等相待,您还带有点自尊的神色呢!但今天,那个渔夫撑着船篙漫不经心地站着,而您却弯腰弓背,先拜后说话,是不是太过分了呢?我们几个弟子都对您这举动觉得奇怪:对渔夫怎么可以这样恭敬呢?”

  孔子听了子路的话很不高兴,伏着车木叹口气说:“唉,子路,你真是难以教化。你那鄙拙之心至今未改!你靠近一点,我告诉你听:遇到年长的不敬是失礼,遇到贤人不尊是不仁,不仁不爱是造祸的根本。今天这位渔夫是懂得道理的贤人,我怎么能不敬他呢?”

  “赴汤蹈火”这则成语的赴是走向;汤是滚水;蹈是踏。赶汤蹈火,指即使滚烫的水,炽热的火,也敢于践踏,形容不畏艰验,奋勇向前。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此犹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嵇康,字叔夜,谯国铨(今安徽宿县西)人。他曾与山巨源(山涛)等七人一起游于山林,被称为“竹林七贤”,司马氏专权后,嵇康不满司马氏的统治,隐居山阳,而山巨源后来在司马氏朝廷中做了官,嵇康从此看不起他。山巨源由吏部侍郎升散骑常侍时,想请嵇康出来代理他原来的吏部侍郎官职,遭到了嵇康的.坚决拒绝。

  不久,山巨源收到了门人递上的一封信。拆开一看,是嵇康给自己的一封绝交信。他迫不及待地看了下去。信中嵇康列举老子、庄子、柳下惠、东方朔,孔子等先圣,说自己“志气可托,不可夺也”。

  接着又写到自已倾慕尚子平、台孝威(后汉隐士),不涉经学,淡泊名利。信中表示他蔑视虚伪的礼教,公然对抗朝廷的法制,以禽鹿作比,鹿很少见有驯育服从的,大的如果羁绊、束缚它,那它必定狂躁不安,即使赴汤蹈火,也不在乎;哪怕是用金的马嚼子来装饰它,拿佳肴来喂它,它还是思念树林、向往草地的。以此表示如果司马氏请他做官,他就会像野性难驯的糜鹿“狂顾顿缨,赴汤蹈火”。表达了坚决不在司马氏政权中任职的决心。由于嵇康时常发表一些讥刺朝政和世俗的言论,司马氏统治集团对他十分忌恨。

  景元三年(262),曾经受到嵇康奚落的司隶校尉钟会,以言论放荡、毁谤朝廷等罪名对嵇康横加诬陷。嵇康被司马昭下令逮捕入狱,不久便被杀害。

【分庭抗礼成语典故】相关文章:

分庭抗礼成语的典故08-24

成语分庭抗礼的典故08-26

四字成语分庭抗礼的典故08-26

成语:分庭抗礼02-28

分庭抗礼成语解释11-15

分庭抗礼成语故事06-11

成语分庭抗礼的故事11-16

成语典故04-15

成语典故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