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吃鱼翅的史事与典故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吃鱼翅的史事与典故

时间:2022-09-23 09:27:37 语文百科 我要投稿

关于吃鱼翅的史事与典故

  鲨鱼翅在民间通常以"鱼翅"简称。作为中国传统的名贵食品之一,始见于《宋会要》,是山珍海味中的一种,鱼翅又称鲛鱼翅、鲛鲨翅、沙鱼翅、金丝菜等,具体指鲨鱼鳍中的细丝状软骨,小编带来的吃鱼翅的史事与典故。

  中国人用鱼翅作为珍馔,在宋以前,并无详细记载。在《宋会要》上,有鱼翅的名目,说是由“市舶”经福建输运入口,对吃法未提只字。宋前找不到一首歌颂鱼翅的诗或词。《苏东坡文集》卷帙浩繁,仅有江珧柱传,没有谈到鱼翅。(又查梁廷梧《东坡事类》,所载食品二十九条,独无鱼翅。)元朝有一本专谈饮食馔的名著《饮膳正要》,竞未列鱼翅。看来用翅为肴,盖起于明宫。

  《天启宫词》云:“海镜,江珧百宝并,黄纱笼盖五侯鲭,后宫私做填仓会,骨董家常也学烹。”又据作者蒋之翘自注说,熹宗皇帝喜欢用炙蛤蜊、鲜虾、燕菜、鲨鱼翅等海味十多种,弄“一品窝”吃。《本草纲目》说到鱼翅,但说的是鲛鱼,而不是鲨鱼。注解中有“鲨鱼”的字样,却没有说出鱼翅的吃法。张岱笔记,对鱼翅的叙述较多。徐霞客足迹遍天下,他的“游记”中,只有一段说到吃鱼翅。可见明朝吃到鱼翅的人,并不很多。直到清朝((随园食单》里才有鱼翅两味,第一种为纯用鸡汤,串细萝卜丝,及拆碎的翅鳞掺和汤中,以柔腻、融洽为贵。第二种用顶上火腿、好鸡汤,加鲜笋、冰糖钱许煨烂。后经官绅提倡,吃鱼翅的风气,才盛极一时。可是,最初并不将其视为上品。《清稗类钞》中说:“清时宴客,整席者,以烧烤席为第一,燕菜席为第二,鱼翅席为第三,海参席为第四,蛏干席为第五,三丝席为第六。”所谓烧烤席,即俗称的满汉全席。燕菜席,即以燕窝为主的筵席。鱼翅席,当然以鱼翅为主。但在六种筵席中,鱼翅仅占第三位。清乾隆时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开始详记鱼翅的吃法。他说:“鱼翅今人常嗜之品,凡宴会肴馔,必设此物为珍享。其翅干者成片,有大小,率以三为对,划水翅二对,煮之拆去其硬骨,拾取软刺,鱼色如金,煮时以鸡汤佐馔,味最美。漳泉有煮好剔取软刺作团,如脂饼状,金色可爱,名沙刺片。”他书记载极少。道光年间《广东通志》载:“鲨鱼其美在翅,粤中名鱼翅。”看来,鱼翅可能是先从广东、福建等处,传布到各地的。

  清朝同光年间,盛行吃鱼翅,其原因不外两种:一因当时宫中,将鱼翅列入御膳;一因闽粤封疆大员,常把鱼翅作为贡品。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各处河官盐商,有的是钱,一席万钱,视为常事。酬酢频繁,筵席间竞相吃翅,名为翅席。于是,鱼翅身价百倍,由中品丽跃登首座。李莼客《越缦堂日记》中,便有关于吃鱼翅的记载。其他笔记书,也记有其烹调法。看来在清朝同光年间,吃鱼翅已成为官绅酬酢的要品了。

  笔者幼从姚公鹤先生习国学。姚师曾任上海《申报))主笔,博闻强记。他说清朝末年,士大夫阶层见面时,所谈的并非国家大事,大家只谈《红楼梦》与吃鱼翅两事。谈到林黛玉、薛宝钗,便觉娓娓不倦,谈到玉吉翅、吕宋翅,便觉津津有昧。清朝士大夫们“食色”之欲,在这两件小事上已表露无遗了。

  姚师说,李鸿章能亲自下厨做肴,鱼翅亦是他所擅长。在德国时,他亲自督厨,宴请名相斯麦克等。西人对中国菜向极爱好,可是对鱼翅却不甚感兴趣。有一武将食鱼翅时,急于进食,因翅沸热,唇舌都烫麻木了,想吐又恐于礼不合,只得热着吞下,一时不慎,误将自己的假牙一并送入腹中,在外交场中有此笑话。从来李氏宴客,皆不用鱼翅。

  清朝张之洞家中,常食鱼翅。某年,其孙患肠伤寒(即肠热症),病时忌口极严,几乎月余不进荤腥。那位文孙尚在稚年,其病愈不及十日,即私自入厨偷食鱼翅一盅,因饱滞刺激肠管,复发高热泄泻下血致死。因鱼翅胶性蛋白质浓厚,消化不易,肠热症病愈不久,小肠溃疡部分尚未完全愈合时,极易因刺激引起肠出血而致死亡。鱼翅虽有滋补作用,但消化不易,许多患肠病或胃病的人,是不宜多吃的。

  到民国以后,私家煮翅的韵事,依然众口相传。湖南谭延闽家厨煮的翅是最著名的。不但厨师手法高明,谭氏自己也能洗手入厨,对于水候(发翅的浸入时间)、火候(烹调的焖煮时间)都有深刻的研究。福建人以郑孝胥最考究。四川人以张大干最在行。北京人以王揖唐家用料最好,常选日本上品,王氏并能亲自煮翅,人称“鱼翅王”。这种风气,有的以此表示晋绅世家的生活艺术,有的以此表示豪门巨富的阔绰排场。

  谭延闽是以爱吃鱼翅闻名的食家,他每天吃翅一盅,名闻全国。他的弟弟是名画家谭泽闽(以写颜体大字著名,中国银行的市招和过去钞票上的颜体字,都出自此公手笔)。吾与泽阎为友,他说他哥哥晚年吃翅太多,常患溏泄。旧时没有抽水马桶,谭氏用的是老式木制便桶,在他的粪便中常发现未经消化的亮晶晶的鱼翅碎粒,谭氏夫人称为“鱼翅粪”。家人劝他勿再常吃翅。这事外界一度流传,后来谭延间仍早故。所以人们求养生之道,也不能太过分,所谓过犹不及。

  吃鱼翅的前世今生

  诗人戴天移民加拿大时,我和香港电台著名DJ及美食家陈任为他送行,地点选在中环“镛记”,因为“镛记”老板甘健成对我们说,他有珍藏多年的“蝴蝶青”鱼翅,所以我和陈任早就预订,虽然破费得很,但既然是老友,而且是此去经年,再见不知何日,“蝴蝶青”鱼翅珍贵,哪里比得友情来得更珍贵?

  甘健成说“蝴蝶青”现在已再难找得到,因为这是特大鲨鱼的鳍部,一般的鲨鱼鳍最外部是尖的,但这种鲨的'鳍却有点圆,拨起水来很像蝴蝶飞舞,而且一般的鱼翅是像钉子那样一头尖,而“蝴蝶青”则像钉子被锤扁般成三角锥形。由于现今环保和禁捕,“蝴蝶青”更显珍贵。

  所谓鱼翅,是软骨鱼类中的鲨鱼和鳐鱼的鳍部软骨的干制品,鳍包括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和尾鳍。鲨鱼的品种有一两百之多,由于如今环保观念受到重视,所以有些鱼翅,是用鳐鱼鳍来制造了。

  鲨鱼,中国古代叫做鲛。而鱼翅,中国古代从宋代以后才有正式记载,像《明宫史》称之为鲨鱼筋,《宋氏养生部》叫做魦鱼鬐干,《医林纂要》称作鲛沙翅,《本草纲目拾遗》才叫作沙鱼翅,《本草求原》叫做金丝菜,《岭南杂记》名之曰鲨鳍。现在则叫做翅筋和翅针。

  《礼记少仪》说:“羞濡鱼者进尾。冬右腴,夏右鳍;祭膴。”根据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的礼记今译,“日常吃鲜鱼,要把鱼尾放在前。冬天上鱼时鱼肚在右,夏天则鱼脊在右。祭祀则用鱼块”。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是非常重视鱼鳍的摆放位置。那么吃鱼鳍是不是就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呢?这一点恐怕只能靠推想了。从淡水鱼的鱼鳍吃到海中鲨鱼的鱼鳍,应该是始于渔民,这一点相信学者都会同意。

  不过,唐朝以前都没有史书记载吃鱼鳍,倒是有人认为李贺说的“郎食鲤鱼尾,妾食猩猩唇”,是唐代开始吃鱼鳍的滥觞。而真正吃鲨鱼翅,恐怕是从宋代开始的。因为《宋会要》记有宋代从福建引进鱼翅的事迹。明朝以后,记载真正鱼翅的便多了。像《明宫史》便记有明神宗喜欢吃“海参、鳆鱼、鲨鱼筋、肥鸡、猪蹄筋共烩一处,名曰‘三事’,恒喜用焉”;又记有明熹宗喜欢吃“一品锅”,这个“一品锅”就放有鱼翅。另外,明熹宗赐宴科举中人的“鹿鸣宴”的菜单里,也有“鲨鱼翅六两”的记载。所以真正常吃鲨鱼翅的历史,可以肯定是从明朝开始的。

  成书于清乾隆三十年,初刊于同治三年的《本草纲目拾遗》说鱼翅是:“今人可为常尝之品,凡宴会肴馔,必设此物以为珍享。”我们常说无翅不成席,可见鱼翅本身就是贵价的珍品。在六七十年代,不少港人是要在喜庆宴席上才能一尝鱼翅的珍味。但是在香港经济起飞的年代,香港却流行鱼翅漱口和鱼翅捞饭,短短二十年,可见香港就像今天的内地一样,经济腾飞得多快了。

  香港人常用的鲍翅,事实上是错字。鲍翅者,包翅也,形象像个古代的荷包是也。所以很多人说请吃鲍翅,实际上根本就没有鲍鱼,也可能不是像荷包的翅。因为包翅只是鱼翅中的一种而已。根据烹饪书籍的分类,有黄肉翅,比如港人常称的金山黄和吕宋黄。另有群翅或裙翅、青翅、勾尾翅、披刀翅、象耳白翅、猛鲨翅、花鹿翅、飞虎翅等等。

  鱼翅要好吃,最重要的是浸发和焖煮的工夫。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鱼翅难烂,须煮两日,才能摧刚为柔。用有二法,一用好火腿、好鸡汤,如鲜笋、冰糖钱许煨烂……总以融洽柔腻为佳。若海参触鼻,鱼翅跳盘,便成笑话。”所以,吃鱼翅,最好还是到老字号去比较让人放心,不然,“鱼翅跳盘,便成笑话”之外,吃出腥硬,就是花钱买难受了。

  附带一提的是,鲨鱼是现代根据英文译音的称谓,我们本来是叫做鲛的。清代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说:“鲨,小鱼也,产溪涧中,长五寸许,黄白色,有黑斑,鳍大,尾圆,腹鳍能吸附于他物。口广鳃大,常张口吹沙,故又名吹沙鱼。”

  鲨这种小鱼,如今只能在字典里才能找到。在环保观念日盛之下,未来鲨鱼翅或许也只能在字典里才能找到了。

【吃鱼翅的史事与典故】相关文章:

鱼翅09-04

夏至吃狗肉的典故04-29

游鱼翅广场03-09

用鱼翅造句05-09

正月十五吃元宵的典故05-09

中秋节吃月饼的典故04-17

大鱼吃小鱼的典故04-30

吃何首乌能长乌发的典故04-29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