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思想;
2、体会精巧含蓄的布局;
3、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4、进行语言训练。
【教学难点】
本文思想的理解。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的小说中,哪一篇最好?学生讨论,老师提供鲁迅本人意见:鲁迅先生有一位好朋友孙伏园,他也向鲁迅提过这个问题。鲁迅回答,他最喜欢《孔乙己》。原因是,“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作风。”今天,我们就学习鲁迅最喜欢的小说──《孔乙己》。(板书课题)这篇小说的思想和艺术,请先看“预习提示”(指名朗读)。
二、预习质疑
1、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
2、借助字词典和课文注释,自学生字词。
3、孔乙己失踪了,鲁镇派出所要填写一份“失踪人口档案”(印发),请你帮助填写:
鲁镇派出所失踪人口档案:
姓名曾用名或绰号照片
性别年龄籍贯现住
外貌特征
身材
面容
衣着
语言特征
性格行为特征
职业及工作单位
最后露面时的情况:
时间地点
事由
当时衣着及外貌特征
见证人
推测下落
联系人姓名地址
档案填写人:
年月日
4、提出你的疑问,特别是“无疑之疑”。
三、课文阅读与研讨
1、核对预习答案:
姓名:孔**绰号:孔乙己
性别:男年龄:不详
籍贯:不详现住:鲁镇,具体地点不详
外貌特征:
身材::很高大。
面容:青白脸色,皱纹间常夹些伤痕,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衣着:穿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语言特征: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
性格行为特征:自命清高,好喝懒做,不会营生,偶尔偷窃,善良。
职业及工作单位:无固定职业,有时替人钞书。
最后露面时情况:
时间::中秋过后,渐进初冬。
地点:咸亨酒店。
事由:喝酒。
衣着及外貌特征:脸色黑而且瘦,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见证人:老板,酒客和小伙计。
推测下落:大约的确死了。
联系人姓名地址:无。
2、指名朗读课文前三自然段,研讨以下问题。
⑴本文题为“孔乙己”,前两段却不提孔乙己,是否离题?为什么?不写这一段可以吗?为什么?
答案:不是离题。这是交代社会环境(板书)。小说有“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缺一不可。人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交代环境,是塑造人物之必须。
⑵本段交代了在酒店喝酒的两种人,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答案:一种是“短衣帮”,他们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靠柜外站者喝。另一种是“穿长衫的”,他们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这里一里一外,一坐一站,一贫一富,对比鲜明。用短衣和长衫区别两种人,具体形象,又为孔乙己的不伦不类埋下伏笔。板书:短衣──站,外,贫;长衫──坐,里,富。
⑶“大抵”是什么意思?查字词典,纠正课文注释之不足。
答案:
①大概,
②大都。这里应是“大都”,课文注释不准确。
⑷“我”是否鲁迅?“鲁镇”是否真实地名?为什么?
答案:不是,因为本文是小说,其中人名、地名是虚构的。
⑸作者塑造“我”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
答案:
①“我”是孔乙己悲剧的见证人。这种第一人称写法使读者感到真实可信。
②写“我”也是为塑造人物、突出主题服务──写“我”的“职务“实际上是表现掌柜对长衫主顾,唯恐伺候不周;对短衣帮则往酒里羼水,能欺就欺。人心如此势利冷酷,孔乙己的不幸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⑹归纳:前三段为孔乙己出场作了哪些铺垫?答案:先交代环境,次交代职务的无聊,然后用“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引出。这样写,布局精巧,行文自然,衔接紧密。
3、指名朗读4-8段,研讨以下问题
⑴“孔乙己是站者喝酒而又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说明什么?
答案:说明孔乙己的奇特身份:站者喝酒,说明他在经济上和短衣帮一样穷困;穿长衫,说明他总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势,虚荣心十足,自命清高。
板书:
站──穷困;长衫──自命清高。
⑵孔乙己的长衫“又脏又破,仿佛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有什么思想特征?
答案:思想特征有二:一是四体不勤,好喝懒做;二是总想保持读书人的臭架子,在他看来,长衫再破,也是读书人的标志。板书:好喝懒做。
⑶孔乙己为什么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答案:和穿长衫一样,是炫耀读书人的身份,卖弄学问。说明他的迂腐。板书:迂腐。
⑷孔乙己一到店,酒客们怎样对待他?请找出最有代表性的动词。
答案:一是“笑”,把他当作自己取乐的工具。二是“叫”、“嚷”,即嘲弄,戳他的疮疤,并以此为快。
⑸孔乙己“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表现了他什么心理状态?
答案:
①被人揭短后的羞耻和难堪;
②自命清高,认为“万般借下品,唯有读书高”(但这种争辩显得十分荒谬可笑,有点自欺欺人)。
⑹解释词语: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争辩。屑:值得。
颓唐不安:精神萎靡,十分难堪。
⑺为什么别人问孔乙己“你当真识字吗”,他“不屑置辩”,而问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
答案:他的确识字,而且“写得一手好字”,还有人请他抄书,这是他自傲的资本,所以“不屑置辩”。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中秀才,中举人,中进士,一步步爬上去。而他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科场失意,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这也是他最痛的一块疮疤,因此,每当触及到这一点,他便颓唐不安。要点:触到科场失意之痛。
⑻酒客们问孔乙己“你当真识字吗”、“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是什么目的?
答案:这是明知故问,目的是挖苦他,嘲弄他,刺激他的心病,拿他的不幸和痛苦来取乐。作者借此勾画这些人的麻木不仁和穷极无聊。
⑼“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
①说明孔乙己是酒客们取乐的对象;
②酒客们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和不幸上,作者借此表现他们的麻木不仁和穷极无聊。
⑽“笑”有多种(初一时我们学过《谈“笑”》一文):微笑、讥笑、嘲笑、哄笑、耍笑、奸笑、窃笑、哈哈大笑、莞而一笑、皮笑肉不笑……酒客们的笑应是哪一种笑?
答案:哄笑、耍笑。因此,孔乙己的悲剧是“笑声中的悲剧”,而这一段则是“在笑声中出场”。(板书:笑声中的悲剧,在笑声中出场)
⑾不仅是酒客们笑孔乙己,掌柜,“我”,甚至连孩子们也都笑他,这些人的笑有什么不同?哪个对孔乙己伤害最重?
答案:酒客──哄笑;掌柜──引人发笑,是“笑”的组织者,伤害最重;“我“──附和着笑。
⑿“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答案:孔乙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是一个对社会毫无价值的人。
⒀作者这样写众人的笑,目的何在?
答案:衬托孔乙己的悲剧;揭露世人的冷漠与麻木,
教师评:其实,这种麻木、冷漠,以揭别人的隐私,戳别人的疮疤为快乐的行为,也是一种“国民劣根性”。作为“国民劣根性”代表的阿Q,不也是以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小D为快乐吗?──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认识到这一点,并把它写进《孔乙己》、《阿Q正传》等小说。因此《孔乙己》有其极高、极深刻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
⒁指导以上两段的朗读,重点是“叫”、“嚷”的语气。
教师用三种不同的语气朗读,让学生辨别优劣,体会作者用词的匠心,然后模仿。注意叹号、问号、省略号等标点的作用,还可讨论它们是否可以删去、换去。
⒂是什么原因使孔乙己如此好喝懒做、穷困潦倒而又迂腐不堪?
答案: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⒃为什么说孔乙己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学生讨论,教师讲: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因为从根本上说,科举制度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培养和选拔官吏的。这一点,连封建统治者也直言不讳。据《唐摭言》记载,有一次唐太宗私幸端门,见新进土鱼贯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投影:
因而李白曾写诗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宋真宗为吸引天下读书人参加科举,也写了著名的《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必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愁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投影)这是从封建统治者的角度说。从读书者个人来说,则是在统治者的“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的引诱之下,走“读书做官”之路。这样,考上的,就成了丁举人,有钱有势;考不上的,就成了孔乙己,贫困潦倒。因为他学的那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没什么实际用处,于是就成了百无一用的废人!
孔乙己的悲剧就在于他已经成了废人,成了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却还没有认识到自己是废人,是牺牲品,反而还自命清高,经常迂腐不堪地向别人炫耀他那些知识垃圾!
⒄指导以上两段的朗读,重点是“叫”、“嚷”的语气。
教师用三种不同的语气朗读,让学生辨别优劣,体会作者用词的匠心,然后模仿。注意叹号、问号、省略号等标点的作用,还可讨论它们是否可以删去、换去。
⒅孔乙己与“我”的对话十分绝妙:一老一少,一冷一热,孔乙己越说越起劲,“我”却爱搭不理。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答案:
②表现孔乙己的善良(板书:善良);
①小伙计都看不起孔乙己,表现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地位之低,也更显示出世人对不幸者的麻木冷酷。
⒆孔乙己给孩子们分茴香豆的细节,表现孔乙己什么特点?
答案:善良和迂腐。
4、阅读孔乙己被打折腿一段,讨论:
⑴掌柜是怎样想起孔乙己长久没来了?这说明什么?答案:由结帐想起,说明孔乙己的价值在掌柜眼里还比不过十九个钱。
⑵下面加下划线的词句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①这一回,是他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
答案:不可。借酒客之口,反映丁举人权势赫赫,横行霸道,凶恶残酷。
②后来是打,大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答案:不可。“打了大半夜”说明打得时间之长;“再”说明是故意打折了腿,表现丁举人心狠手毒,非常残忍。
③许是死了。
答案:不可。表现口气淡漠,人心冷漠。
⑶同是读书人的丁举人置孔乙己于绝境,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以上描写,说明科举制度是一种罪恶的制度,吃人的制度,戕害读书人的制度──同是读书人,爬上去的,就成为人上之人,作威作福,鱼肉百姓,残害爬不上去的;爬不上去的,就成为人下之人,贫穷潦倒,横遭欺凌。科举制度,是一把杀人的软刀!析字:“戕害”的“戕”就带着一把“刀”。事实上科举制度是这样的吗?请同学们课外研究。
5、阅读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一段,讨论:
⑴这段的环境描写和“我”的外貌描写起什么作用?答案:写秋风天凉,给孔乙己的末路增加悲凉气氛;写靠着火、穿棉袄,反衬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的凄凉。
⑵再次写孔乙己的外貌,是什么用意?答案:表现孔乙己命运的悲惨,揭露丁举人的罪恶,控诉科举制度“吃人”。
⑶这时掌柜怎样对待他?请加述评。答案:见面先说:“你还欠十九个钱呢!”说明在他眼里,孔乙己的命运轻于他的十九个钱。然后,“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然后又是“笑”。此时的掌柜,已麻木冷酷到毫无人性的地步。
⑷“摸出四文大钱”的“摸”,可否换成“掏”或“拿”?为什么?前文“便排出九文大钱”为什么不用“摸”而用“排”?答案:不可换。“摸”说明这四文钱是仅有的,以此表现孔乙己生活窘迫。前文的“排”是他对酒店表示分文不少,也在只用四文钱买一碗酒的短衣帮面前显示一下阔气,还能对酒客们的耻笑表示若无其事。
⑸关于孔乙己“满手是泥”的描写,和前面“脸上黑而且瘦”等外貌描写连在一起好不好?为什么?答案:不好,这样写,行文自然。
⑹孔乙己是怎样离开咸亨酒店的?答案:是“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他是“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生活,在笑声中离去”。他的悲剧,是“笑声中的悲剧”──以笑衬悲,悲剧更悲。(板书)
⑺“十九个钱“重复了几次?说明什么?后来不提了,为什么?答案:四次。说明孔乙己是可有可无和被社会抛弃的人的人,掌柜只有在结帐时才想起他,表现其命运的悲惨。后来不提了,说明他已经被冷漠的人情、世情吞噬。
⑻“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和“的确”是相互矛盾的,这样写是否病句?应怎样理解?学生讨论,教师讲解:不是病句。孔乙己本来就“不会营生”,又被打折了腿,失去了生存能力。在那样残酷冷漠的社会,他是不可能生活下去的,所以说“的确”死了。但是,孔乙己是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没人关心他的命运,即使他“的确”死了,也没人了解确切情况。他无声无息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就象秋天的树林里飘落了一片黄叶,就象冬天的大地上枯死了一棵小草,没有引起任何的反响,所以,作者又用了一个“大约”。“大约”、“的确”表现了鲁迅先生深厚的、炉火纯青的语言功力,他不愧是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的大师!
6、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组织讨论。
四、巩固深化
1、归纳、记忆本课字、词、文学常识等知识要点。。
2、完成课后练习。
3、叙述性说话练习:请按照下面的提纲,采用并列式结构,说明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
⑴好喝懒做,不会营生;
⑵自命清高;
⑶心地善良。
此题让中等以上学生完成。
4、议论性说话练习:请你以下面这句话为开头,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方式,说说孔乙己的悲剧是怎样造成的。
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封建科举制度的戕害,二是冷漠世情的摧残,三是自身性格的缺陷。此题优秀生完成。
5、想象性小作文:假如孔乙己中举。(可以此导入《范进中举》)
五、课外活动
将《孔乙己》改编成小话剧剧本,设计好服装、道具、布景,再配以效果,然后排练演出。此题由特长生完成。
【设计意图】
本设计打破了小说教学的程式化模式,采用数字牵引教学刺激学生学习,让他们鸟瞰全篇,领会精练深刻含蓄的语言特色,挖掘作者刻画人物形象和描写社会环境的意图。
【数字提要】
1、两种人的笑声;
2、两次人物的外貌描写;
3、两次掏钱时的动作;
4、两次出现钱的数目;
5、两次人物出场;
6、主人公五次争辩;
7、众人七次笑声。
【牵引教学】
1、展示主人公悲剧的轨迹:
提问:人物的外貌动作常常能反映人物的精神生活状态,在小说《孔乙己》中作者几次写了人物的外貌和动作,且钱的`数目也有什么变化,这样描写有什么意图?
明确:
作者两次写了人物的外貌:第一次刚出场时“穿长衫”,含蓄说明了他硬摆读书人的架子,不愿与劳动人民为伍。“青白的脸色”可见他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第二次出现也是最后一次出现时却不见长衫,只见“破夹袄”,可见他生活已经很艰难,连摆读书人的架子也无暇顾及了。“青白的脸色”不见了,却是难看的“又黑又瘦”的脸,可见他生活连“半饱”也难达到了。
作者两次写了他掏钱的动作,前者“排”出的是“九文大钱”,表现他还有几分炫耀的资本,后者“摸”出的是“四文钱”表现出动作的迟钝,钱也藏得严实,可见这钱来之不易。
点拨:作者刻意两次描写外貌、掏钱的动作和钱的数目,目的是为了形成鲜明的对比,告诉我们读者主人公已经穷困潦倒,同时也向我们展示出孔乙己逐渐被旧社会吞没的人生轨迹。
说明:这一问能让学生领会寥寥几笔,神情毕肖的外貌描写以及精妙的人物动作描写,不是琐碎无意义的,而是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体会作者细微处用词的精妙。
2、由浅入深的嘲笑和由强到弱的争辩:
提问:孔乙己在那冷酷无情的社会,是个多余人,同时他还是众酒客的笑料,作品多次写众人的嘲笑声,也多次写了孔乙己的争辩,请列举出。同学们是否能在次序上看出什么规律?作者这样安排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明确:
作品中五次写众人对孔乙己的嘲笑:
笑伤疤──笑偷窃──笑挨打──-笑落第──笑断腿。
孔乙己作出的相应反映是:
不回答,排出九文大钱──睁大眼睛说“污人清白──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窃书不能算偷”──颓唐不安“笼上了一层灰色”──低声说道:“跌断,跌……”,“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可见孔乙己的争辩由强到弱。这样的步步描写深化了主题。
点拨:短衣帮取笑孔乙己,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冷酷无情,也表现了“短衣帮”的麻木。作者又以孔乙己受众人戏弄时的动作神态的先后变化和争辩的逐步减弱,表现人物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
说明:这一问,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严谨的思维也得以训练。
3、贯穿全篇的“笑声”:
提问:我们知道小说两次写人物出场手众酒客嘲弄的场景,主人公在笑声中出场,又在笑声中走向死亡。请大家找出文中的笑声,每次笑声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明确:小说共七次写笑声:开篇一笑引出主人公;二笑说明孔乙己是人们的笑料,是精神变态的畸形人,也反映群众的冷漠和麻木;三笑是“众人也都哄笑起来”这是对第二次笑声意蕴的强化;四笑是“我可以附和的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引人发笑”,这是特写镜头,在情节上起承转作用。五笑是“孩子的笑声”,表明孔乙己不仅是成年人的笑料,更是孩子们的笑料;六笑是“便和掌柜都笑了”,则把情节推上了高潮,使读者感到当时社会冷漠无情已到了令人窒息的地步;七笑交代了主人公的悲剧结局。
点拨:作者以阵阵笑声和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形成强烈的对比,意在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冷酷,同时也批判群众的麻木。
说明:这是一个纵横全篇的中心问题,能加深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总体评价:数字牵引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它能激发学生的研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品析、钻研、体味的读书的好习惯,也能让学生在很短时间里迅速地掌握小说内容的运载过程,是提高阅读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板书】
第一次出场最后一次出场
穿旧长衫──────穿破夹袄
青白脸色──────黑而且瘦
排─────────摸
九文大钱──────四文大钱
笑──笑──笑──笑──笑
辩──辩──辩──辩──辩
【教学目的】
1、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的小说主题。
2、了解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3、掌握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深入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1、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掌握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深入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短片欣赏,激趣导入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块儿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二、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
关于封建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戊戌变法前,全国每年有100多万读书人,参加考选“秀才”,只有百分之一入选;三年一考的“举人”,入选者只有千分之一;三年一考的“进士”,入选者只有万分之一。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形,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我们要学的课文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其中的一个。
三、要求学生跳读,迅速将注释中的生字注音搬到文中相应的字上并读准并解释词语
咸亨酒店(hēng)砚(yàn)附和(hè)羼(chān)蘸(zhàn)舀(yǎo)打折了(shé)绽出(zhàn)
不屑(xiè)置辩:认为不值得申辩。
颓唐(tuí tǎng):精神萎靡不振。
分辩──辩白:努力加以解释说明。
四、复习小说文体知识
1、什么叫小说?
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3、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构成小说的三要素)。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有概括介绍,也有形象描绘,有外貌和内心描写,也有行动和对话描写;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故事情节来源于现实生活,它是现实生活的提炼,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小说的情节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是为了交代时代背景;描写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分、地位、性格,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等。
4、问题:
⑴开头三段先说酒店的大概情况,写出孔乙己生活在怎样一个社会环境。
①把“短衣帮”与“穿长衫”的喝酒形象作对比,突出了贫富悬殊、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
②从“我”职务的变换,可以窥见掌柜冷酷势利的一面。
③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什么好声气:冷酷的酒店氛围,以小见大,更见世态炎凉。
⑵提问:前3段的描写与叙述,对于孔乙己的出场有何作用?
揭示了孔乙己不幸的社会根源。
五、整体感知课文
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通过“我”──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述,记叙了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一生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
六、快速阅读,思考讨论,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活动场景变换划分段落层次
问题:小说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咸亨酒店)展现人物一生的悲惨遭遇的?
明确:
第一部分(1~3)介绍孔乙己活动的社会环境咸亨酒店。
第二部分(4~13节):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第一层(4~9节)写孔乙己一生的四个片断。(开端、发展)
1、酒客揭短,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2、酒客讥笑孔乙己没有进学;
3、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4、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吃。
第二层(10~11)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高潮)
第三层(12~13)孔乙己的悲惨结局。(结局)
七、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题三、四。
〖板书〗
第一部分(1~3)介绍孔乙己活动的社会环境咸亨酒店。
第二部分(4~13节):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第一层(4~9节)写孔乙己一生的四个片断。(开端、发展)
1、酒客揭短,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2、酒客讥笑孔乙己没有进学;
3、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4、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吃。
第二层(10~11)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高潮)
第三层(12~13)孔乙己的悲惨结局。(结局)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一部分
提问: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和时间?
分析第一部分:社会环境──咸亨酒店
地点:咸亨酒店
时间:清朝末年“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
人物:“短衣帮”、“穿长衫的”、“我”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人,线索人物,以一个12岁的小伙计口吻写,使故事真实、情节集中、内容简要、更添悲凉气氛。
讨论:开头两段,描写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咸亨酒店,然后让主人公孔乙己出场,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
1、使人物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活动,故事情节在特定的环境里展开。全文结构严密,情节集中。
2、这样一个势利、冷酷的社会环境,渲染了一种冷漠的社会气氛,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这样一种阶级对立十分严重的社会环境,为既穿“长衫”又“站着”喝酒这一特殊身份的孔乙己的出场作了有力的铺垫。
二、分析第二部分: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分析层次,理清故事情节
第一层(4~9)写孔乙己的肖像、言行、性格和社会地位(开端、发展)
第二层(10~11)描写孔乙己的不幸遭遇(情节的高潮)
第三层(12~13)交代孔乙己的悲惨结局(情节的结局)
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孔乙己》这篇小说选取了5个生活片断,展示了生活在畸形社会中的孔乙己的畸形性格,有力地批判了黑暗社会及其科举制度。
2、请阅读文章第二部分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五个片断的内容。
酒客揭短,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酒客嘲笑孔乙己没有“进学”
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分茴香给孩子们吃
被“丁举人”打
3、小说的要素还有人物描写,人物的描写可分为几个方面呢?
外貌(服饰、神态、肖像等)、语言、行动、心理
4、本文中,对孔乙己的刻画主要又体现在那些方面呢?
服饰:穿长衫、脏破、破夹袄说明穷知识分子──乞丐还不如
身材:高大──草绳挂、盘腿走,遭受常人难以想到的欺凌
神态:睁眼 涨红 筋绽 不屑置辩 颓唐 笼灰 恳求恳切 极高兴
肖像:青白脸色 皱纹夹伤痕 头发蓬乱 胡子花白
语言:之乎者也,污人清白,窍书不算,偷君子固穷,多乎哉不多也
行动:排、争辩、敲、蘸、罩、弯、摸、(满手是泥)走
点出悲剧的根源:封建制度及科举体制 哀其不幸
本文线索: 酒店小伙什的见闻为线索 恨其不悟
三、掌握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把握孔乙己人物的性格特点
分析思考讨论:
外貌(整体、肖像、服饰):
揭示特殊身份、揭示出懒惰而又死要面子的性格特点。
语言:
揭示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等性格特点。
动作、神态:
揭示他追求功名的思想和善良的心地。
问题: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分析他的地位。
2、分析刻画人物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并找出相应的句子。
3、文中还有几处也间接交待了孔乙己的地位?
明确:
身份、地位: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能……”,
“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
“孔乙己还欠十九……”
这些话揭示了孔乙己无足轻重的社会地位。他只不过是一个玩物,一块笑料,一个废物,他存在的全部价值只是“十九个钱”。当“十九个钱”从粉板上拭去时,他便从那冷酷的社会上消失了。孔乙己是被封建文化、封建教育毒害而死的,是被罪恶的封建社会所吞噬的。
四、布置作业
思考:
1、小说的前三个小节并没有写到孔乙己,它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2、孔乙己的形象有什么社会意义?
〖板书〗
分析第一部分:社会环境──咸亨酒店
地点:咸亨酒店
时间:清朝末年“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
人物:“短衣帮”、“穿长衫的”、“我”
悲剧的根源:封建制度及科举体制哀其不幸
第三课时
一、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思考讨论文章的“笑”:
《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
如何理解各种人对孔乙己的取笑?
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第一次,写“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这里突出“笑”字,既造成悬念,又笼住全文。冷酷的氛围中突出“笑”,这种“笑”带着冷酷的意味。
第二次是孔乙己第一次出场,酒客们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就是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来取乐,勾画出这些人麻木冷漠的嘴脸,笑声里蕴蓄着悲凉的意味。酒客们还取笑孔乙己偷书,孔乙己自欺欺人的辩驳更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第三次是酒客们取笑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孔乙己颓唐不安的模样和之乎者也的听不懂的话又引起众人的哄笑。文章着力渲染哄笑的声浪和快活的空气,笑声迭起,悲凉的意味也就更浓。
第四次是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在年幼无知的孩子的面前才能得意忘形的乐一乐,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分豆的动作和语言将孔乙己迂腐可笑得穷酸尽相。而孩子们的笑则是天真无邪的笑。
第五次是孔乙己第二次出场,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已经不成样子了,然而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取笑孔乙己。这种笑声越发显得悲凉,毫无人性,当时社会人跟人冷漠无情。
笑的艺术效果 :
小说以“我”为见证人,以“笑”为线索,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活动,在笑声中走向死亡。这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笑衬悲,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小结:孔乙己自身的可笑,是对封建文化、封建教育制度的嘲笑和讽刺、揭露和批判。作者对孔乙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内心痛苦与悲哀,寄予了一定的同情。小伙计的笑,是不经意的、附和着的解脱的笑。邻居孩子的笑,并非恶意,是“听得笑声”“赶热闹”天真无邪的笑。短衣帮的笑,是为孔乙己不伦不类的样子、故弄玄虚的语言、迂腐无能的性格而笑,以求得无聊生涯中的片刻快活。这是“病态社会”所致,是麻木不仁的笑。掌柜及穿长衫人的笑,是以欺凌、玩弄为目的自私而卑劣的笑。“笑”是作者进行人物塑造的一种艺术手段。
二、总结主题、扩展延伸
这篇小说,作者将孔乙己的容貌、服饰、神态、语言、行动诸方面交织在一起,使这个被科举制度欺骗愚弄了一辈子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富有立体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功名不就,却自命清高;四体不勤,却好吃懒做;贫困潦倒,却死爱面子;受尽摧残,却麻木不仁。在风烛残年之际,这个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封建思想毒害的孔乙己爬着离开了人世。作者用嘲讽的笔触,通过对孔乙己思想性格的刻画,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制度和封建教育。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孔乙己一生悲惨遭遇的描述,深刻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也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群众的冷漠麻木,也使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问题:倘若孔已己活在现代,你觉得他的命运会转变吗,为什么?
学生自主讨论,并形成课后书面作业。
三、布置作业
1、倘若孔已己活在现代,你觉得他的命运会转变吗,你认为孔乙己的命运怎样?
2、写作练习;记叙一个你印象深刻,性格特别的人物的活动片断,要有适当的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