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怎么审题?
回答
所谓“材料作文”,即命题者提供一则或几则寓意深刻、丰富的短小材料(故事/新闻热点/真实事例/寓言/生活现象,名言警句/俚言俗语谚语/哲理小诗等)或简明图画(一个或一组几何图形/漫画等),有的稍加提示点拨,有的不加提示点拨,但不提供话题,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材料或观看画面,全面理解材料,根据自己对材料或图画的认识、剖析、理解、开掘与感悟,选好角度(或自选角度抑或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自主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义范围的作文。
写好新材料作文必须审准材料立意和明确写作要求。
首先我们先进行单则叙述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练习。
一、什么是叙述类材料作文
所谓叙述类材料,一般会交代清楚时间,地点,环境,对象,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影响等记述元素中的几个要素。比如故事,新闻热点,真实事例,寓言,某一生活现象或某一社会现象等,都可以归为这一类。
二、叙述类单则材料作文类型
【一】“事例(现象)+要求”型
1、“单一角度”材料+要求
①古代有一个渔翁,一天,在井里网捞了两条大鲤鱼;第二天,在井里捞到了三条鲫鱼;第三天,仅仅捞到了几只米虾;第四天,第五天……什么也没捞到,这是为什么呢?
请根据你对以上文字的理解,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不脱离原材料的含义和范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
2“多角度”材料+要求
[2006年全国卷(乙卷)] 乌鸦因羡慕老鹰能从山上俯冲下来抓走小羊的本领,于是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当牧羊人的孩子问这是什么鸟时,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呀!”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可自选一个角度或侧面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3、现象类材料+要求
①挤公交车时我们常遇到一种有趣的现象:挤上车前,我们总是大喊大叫着让我们上车,大家往里面挪一挪,里面还有地儿。当大家挤上车后,我们又开始讨厌别人再挤上车,极不情愿挪动位置。
社会上这类现象很普遍,请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二】事例+点评+要求
1、事例+结论性点评+要求
[2006年全国卷(乙卷)] 乌鸦因羡慕老鹰能从山上俯冲下来抓走小羊的本领,于是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当牧羊人的孩子问这是什么鸟时,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呀!”
2、事例+原因分析类点评+要求
①提起盲人歌手杨光,大家都会赞不绝口。这位来自哈尔滨的盲人男孩,在他八个月大时就因疾病双目失明,走进了黑暗的世界,直到现在,他的头脑里没有任何颜色的概念;但他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表露出来,多年来杨光用音乐诠释他心中的世界,他以乐观的方式寻找色彩,在音符中描绘着美好的生活。杨光07年走上《星光大道》一举夺得年度总冠军;08年登上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同年九月担当残奥会火炬手和残奥会开幕式演唱嘉宾。在26届洛阳牡丹花卉庆典晚会上,他的表演又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全场掀起了一阵又一阵掌声。
杨光成功了,但他自己说:“每个人对于成功的标准不样,虽然我的名字和我的自身条件有很大差距,但我心中时刻拥有阳光,谁又能说我不是真的阳光。”
②中学校园里时下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的文章生涩难懂,不好学,几乎成了中学校园里师生的“共识”。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刘和珍君》3篇,更是引起疑惑:鲁迅的作品真的过时了?一时间,陪伴几代人成长的鲁迅作品,竟然在校园里面临尴尬的境地,是去是留,争议不断。
三、叙述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初探
【一】立足结果,分析原因。
方法:
1、熟读材料,整体感知大意,明确“对象(写作角度)、事件、事件结果、对象特点或事件背景等要素”。
2、透过现象抓本质,立足最终结果分析原因(根本),明确材料的寓意。
3、提炼立意关键词,准确解读关键词的内在含义(尤其具有隐喻性和象征义的词),确定写作的关键、重点。
4、联系生活,进行相似联想,确定立意观点。
练习一
A、古代有一个渔翁,一天,在井里网捞了两条大鲤鱼;第二天,在井里捞到了三条鲫鱼;第三天,仅仅捞到了几只米虾;第四天,第五天……什么也没捞到,这是为什么呢?
请根据你对以上文字的理解,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不脱离原材料的含义和范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
对象:
事件:
事件结果:
分析实质原因:
解读相关词语含义(尤其是关键词语含义):
明确立意观点:
我的收获或疑问:立足事件的最终结果,分析原因
练习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南极企鹅是种憨态可掬的小动物,可以在水中游嬉,也能在陆上行走。然而,南极大地的水陆交接处,全是滑溜溜的冰层或者尖锐的冰棱,它们身躯笨重,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也没有可以飞翔的翅膀,如何从水中上岸?
在将要上岸之时,企鹅猛地低头,从海面扎入海中,拼力沉潜。潜得越深,海水所产生的压力和浮力也越大,企鹅一直潜到适当的深度,再摆动双足,迅猛向上,犹如离弦之箭蹿出水面,腾空而起,落于陆地之上,画出一道完美的U形线。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理解和思考?请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对象:
事件:
事件结果:
原因分析:
立意观点:
我的收获或疑问:关注材料中对对象特点的描述或交代事件背景的文字,根据描述文字或背景文字,明确写作的含义及范围;反复出现的词语往往是立意的关键或关键词。
练习三乌鸦因羡慕老鹰能从山上俯冲下来抓走小羊的本领,于是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当牧羊人的孩子问这是什么鸟时,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呀!”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可自选一个角度或侧面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对象:
事件:
事件结果:
原因分析:
立意观点:
我的收获:当材料中有多个写作角度,若要求“选好角度”,最好立足主体对象核心事件最终结果剖析原因,确定立意;若要求为“自选角度”或“选好角度,也可选择一个角度或一个侧面”,则可任意确定其中一个角度;若各个角度之间在立意观点上互补,则可辩证确定综合立意。
扩展资料
材料作文的审题
材料型作文,就是给定一则或者几则材料(或文字,或漫画,或画图表),要求考生在准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选择一个角度,自主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进行作文的一种命题形式。这种命题,既有限制性,又有开放性。题目一般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但又有一定的选择自由度。
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提示语+要求”三部分组成。材料按形式分,有文字材料和图表材料;按数量分,有单则材料和多则材料;按内容分,有事例型材料、寓意型材料和话语性材料。这类作文的审题要求对题目中的材料、提示语、写作要求等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认真地推敲、揣摩、辨析,从总体上把握文题的内涵,把握题目所提示的主要对象、主要内容、作者的感情倾向,明确写作范围和重点,尽量确立最佳立意。
一、审材料——分析材料内涵,挖掘隐含信息。
要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首先要对材料有深刻的理解,要由表及里,挖掘材料和生活中最本质的意义。
1、故事性材料,有历史故事,现实新闻,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等类,应根据其寓意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才能挖掘出隐含的意义。如:
(1)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材料的中心意思: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做人却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据此,可以提炼出如下观点:(1)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2)做人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2)悉尼奥运会期间,有这样一段插曲:在射击场馆,为了防止记者打手机干扰选手,场内贴有醒目的“请勿打开手机”的警示。但还时时有手机铃声响起,而且总是中国记者。请就这则材料进行分析,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人的修养、公德问题。这样写,往深层次看,这些人都是“记者”,是有知识的“文化人”,应该懂得这些起码的常识,由此看来,“文化人”不等于“有公德修养”,再提出进行公德修养教育的紧迫性。这样论述,就避免了人云亦云。
2、话语性材料,即所给的材料是一句或一段话,要注意话语的指向。
如:“凤头、猪肚、豹尾”,这是譬喻型话题,说的是写作方法,由此也可引申到人生、事业上,可以把它视为学习、人生、事业的三部曲。以凤头喻起始阶段,以猪肚喻中间历程,以豹尾喻结束阶段。起始强调好的开头,比如打好基础,迈好关键的第一步;过程强调充实与丰富,比如脚踏实地,开拓创新;结束强调善始善终,比如画上圆满的句号,保持晚节。——人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中年才能生活充实;事业有成,到老年才能留下生命的回忆。做事也是这样,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中间从不马虎草率,结果才能令人满意。据此,材料要立的意是:做人、做事都要善始善终。
3、多则材料,要分析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共同点,而不能顾此失彼,仅执一端。例:①李时珍经过27年的调查研究,写成《本草纲目》;②埃文利希发明了六零六药物,失败了605次;③巴甫洛夫研究条件反射30年,才写出了《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④马克思用14年时间才写成《资本论》;⑤爱迪生发明电灯也经历了数百次失败。
分析:材料分别列举了五件事,但都存在着共性——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们都能认准目标后就坚持不懈,长期奋斗,不怕失败。这个共性就是材料的中心内涵,也就是我们要归纳的中心论点。
如果几项材料中既有正面的又有反面的,那么在审题时,首先要找出正反材料之间的对立点,从对比中得到启发,提炼观点,立意成文。如: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两则材料的观点是对立的。材料A说明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品质,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材料B说明人即使处在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污染,形成并保持高尚的思想品德,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它们的“关联点”都是说人或事物与所处环境的关系。立意:要正确处理与所处环境的关系。
4、想象性材料,要突出想象的特点,创造新的形象,表达新的思想。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想象的基点是记忆移植已经具备了成功的可能性,写作时应该对此持支持、肯定态度,至于移植后的效果则可以大胆想象,既可写好处,也可写负面效应,切不可把话题推翻,大谈记忆根本就不可能移植。
5、图画性材料,即所给材料是一幅或几幅图画,这类作文的隐含点在画意上。要注意观察画面内容和画外语言提示,并把这些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寓意所在,找出写作方向。如2005年福建题,画面内容是两个圆,一个规范,一个多角,提示语分别是:“我规范,我稳定,我周长短,面积大……”“我新颖,我多变,我周长长,面积小……”把图和提示结合起来,这幅图要反映的意思是:“规范”与“新颖”,“稳定”与“多变”,“长”与“短”,“大”与“小”,每种状态各有优点与不足。由此联想到社会现实,可以找到许多信息点。如:⑴世上万物各有长短;⑵人生既要稳定又要灵活。⑶圆是核心,万变不离其宗。⑷圆滑与棱角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二、审命题提示——从提示语中挖掘主题。
“提示语”主要用来启发审题立意,打开写作思路。几乎所有作文题除命题、提供材料外,都对作文主题、选材范围、写作重点等作了一定的提示。要重视提示语的观点与思想倾向性,从中揣摸出题人的意图。
1、2003年高考作文提示语: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的认知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请以“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这段解说规定写作内容的关键点是现实生活中与寓言类似或相反的事例,因此,既可以写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况,也可以写相反的情况;尤其要弄清楚提示语中“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的认知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的含义,辨明二者的关系。
2、有一篇以“和而不同”为话题的作文,材料是这样的:《论语.子路》里有一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说,作为君子,要善于调和各种矛盾冲突,要善于跟别人和谐相处;但与此同时,自己也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和风格,而不能随风倒随大流。这个提示就大大降低了作文难度,必须加以重视。
三、审命题要求——看清要求,不可偏废。
审题,我们除了要审视题目本身以外,还必须对题后的“要求”反复阅读与思考。
1.不可疏漏。要通读“要求”,体会全段文字的主要考查角度。关注补充性的说明文字,特别是那些让考生“不要怎么样”(如不要写成诗歌)这类以否定句形式出现的句子。这往往是命题者对我们的善意提醒,有时甚至是明确的规定。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写作的方向,将我们拉出偏离题意的误区。
2.不可偏倚。“要求”是写作时的注意事项。要细致分析“要求”中的修饰成分,从而了解其在作文题目、内容、范围、形式、角度、文体、字数等以及写作人称、写作手法等方面的具体规定。
四、把握文体要求——扬长避短不易辄。
许多考生的文字功底很好,材料也选得不错,就是没有按照文体要求去写,结果令人遗憾。一般说来,作文的“文体要求”都比较直露,也比较宽泛,文体可以自由选择,但不等于没有要求。如果选择记叙文体裁,就必须老老实实地按照记叙文的规矩去写;如果选择议论文,就要有论点、论据、论证。千万不能说明和记叙不分,抒情和议论搅杂。写诗歌必须要有形象和意境,写戏剧一定要有尖锐的矛盾冲突。所以我们要在审题时,认真研究作文要求,发挥自己写文章的长处,注意扬长避短,才能够写出最能反映自己作文水平的文章来。
材料作文加重了考生的审题能力,如果没有充分的把握是很容易跑题的,所以应该充分的把握一些基本的审题方法。从总体上来说,材料作文应该首先弄清楚材料写了什么人、事、景、物(主体对象),这人做了什么事(事、景、物怎么样),结果如何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其次是要把握材料所表现的'主旨。根据材料的不同,对材料的审题立意有以下几种方法。
1、寓意揭示法
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须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联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从而确立论点。
【示例】 驴子驮盐渡河,它滑了一下,跌进水里,盐溶化了,它站起来时轻了许多。这件事使它很高兴。又有一天,它驮了海绵走到河边,故意一滑,跌进水里,那海绵吸了水,驴子站不起来,终于淹死了。
【审题提示】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切应从实际出发,情况变化了,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应随之变化,如果墨守成规,或盲目套用,必将招致失败。写作时要透过驴子驮盐和海绵的表象,把握并取其寓意作为文章的论点。
2、倾向揣摩法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情感,审题时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示例】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他们提出种种接上维纳斯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提示】“好事之徒”,“趋之若鹜”,贬斥之情溢于言表,显然对想接上断臂这种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要有独特的美;②要顺其自然,不必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与人。如不顾材料的倾向性而提炼 “攻关不怕难”、“坚持就能成功”之类的观点,就有跑题之嫌。
3、互补完善法
【示例】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
【提示】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两者孰是孰非?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又合理。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只有既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4、主旨领悟法
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
【示例】 《华尔街日报》报道:海湾战争前夕,该报记者到驻沙特的美国陆战队采访时,惊奇地发现,在沙漠的帐篷里,待命的军舰上,美国的官兵正在争相研读中国的《孙子兵法》。陆战队司令格雷将军指令:《孙子兵法》为陆战队官兵必读书。
【提示】综观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官兵之所以学习中国的《孙子兵法》,是用以指导他们的战术,材料的主旨十分清晰,据此,可提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类的观点。当然,这是显性的;从隐性看,外国人尚且如此重视对我国文化遗产的学习,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则更应“重视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这在某种意义上更具深意。
5、关键把握法
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将其作为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示例】 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
【提示】这“下一个”三个字,既体现出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又蕴含着艺无止境、不断创新的哲理,闪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抓住了这个关键词,便抓住了材料的灵魂实质。
【小结】上面是一些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对于不同的材料选择不同的方法来审题,就很容易的理解题意确立主题了。当然,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而各种方法也并非孤立的,可能互有交叉。若在具体的审题立意过程中能灵活地综合运用,效果则更佳。
值得注意的是,“材料作文”的“时代性、思辨性 丰富性、多元性”是十分突出的。因此,作为高三考生,平时必须重视“三关注”(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否则是很难写好高考作文的
【温馨提示】材料作文离不开对材料的思考、加工,甚至引述。但许多考生不懂引述材料的技巧,习惯性地在文章的开头复述材料,或者把材料当一个论据来用,或者将材料生硬地拉长,将一个概括性的材料改编为没有细节描述的冗长故事等。这样引述材料,都是不合适的。写材料作文处理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主要有三种方式:
(1)概括引述。试题提供的材料一般有几百字,大家都将其引述在文章中,难免会令评卷老师生厌。如果能用概括的语言,形象生动的笔墨引述之,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2)引述关键语句。试题材料中能揭示主题的关键语句,往往是文章的关键点,也是巧妙引述材料的切入点。
(3)续接材料法。如果材料是叙述性的,自己构造故事的能力又强,用叙接故事的方法新编故事,也不失为一种处理材料的好方法:以材料的结尾为媒介,或浮想联翩,演绎故事;或精研深思,前瞻事态未来,以精妙的构思、新奇的情节制胜。总之,材料的处理只是一种手段,只要“适用得体”就算用得好。
材料作文的审题
材料型作文,就是给定一则或者几则材料(或文字,或漫画,或画图表),要求考生在准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选择一个角度,自主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进行作文的一种命题形式。这种命题,既有限制性,又有开放性。题目一般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但又有一定的选择自由度。
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提示语+要求”三部分组成。材料按形式分,有文字材料和图表材料;按数量分,有单则材料和多则材料;按内容分,有事例型材料、寓意型材料和话语性材料。这类作文的审题要求对题目中的材料、提示语、写作要求等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认真地推敲、揣摩、辨析,从总体上把握文题的内涵,把握题目所提示的主要对象、主要内容、作者的感情倾向,明确写作范围和重点,尽量确立最佳立意。
一、审材料——分析材料内涵,挖掘隐含信息。
要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首先要对材料有深刻的理解,要由表及里,挖掘材料和生活中最本质的意义。
1、故事性材料,有历史故事,现实新闻,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等类,应根据其寓意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才能挖掘出隐含的意义。如:
(1)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材料的中心意思: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做人却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据此,可以提炼出如下观点:(1)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2)做人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2)悉尼奥运会期间,有这样一段插曲:在射击场馆,为了防止记者打手机干扰选手,场内贴有醒目的“请勿打开手机”的警示。但还时时有手机铃声响起,而且总是中国记者。请就这则材料进行分析,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人的修养、公德问题。这样写,往深层次看,这些人都是“记者”,是有知识的“文化人”,应该懂得这些起码的常识,由此看来,“文化人”不等于“有公德修养”,再提出进行公德修养教育的紧迫性。这样论述,就避免了人云亦云。
2、话语性材料,即所给的材料是一句或一段话,要注意话语的指向。
如:“凤头、猪肚、豹尾”,这是譬喻型话题,说的是写作方法,由此也可引申到人生、事业上,可以把它视为学习、人生、事业的三部曲。以凤头喻起始阶段,以猪肚喻中间历程,以豹尾喻结束阶段。起始强调好的开头,比如打好基础,迈好关键的第一步;过程强调充实与丰富,比如脚踏实地,开拓创新;结束强调善始善终,比如画上圆满的句号,保持晚节。——人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中年才能生活充实;事业有成,到老年才能留下生命的回忆。做事也是这样,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中间从不马虎草率,结果才能令人满意。据此,材料要立的意是:做人、做事都要善始善终。
3、多则材料,要分析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共同点,而不能顾此失彼,仅执一端。例:①李时珍经过27年的调查研究,写成《本草纲目》;②埃文利希发明了六零六药物,失败了605次;③巴甫洛夫研究条件反射30年,才写出了《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④马克思用14年时间才写成《资本论》;⑤爱迪生发明电灯也经历了数百次失败。
分析:材料分别列举了五件事,但都存在着共性——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们都能认准目标后就坚持不懈,长期奋斗,不怕失败。这个共性就是材料的中心内涵,也就是我们要归纳的中心论点。
如果几项材料中既有正面的又有反面的,那么在审题时,首先要找出正反材料之间的对立点,从对比中得到启发,提炼观点,立意成文。如: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两则材料的观点是对立的。材料A说明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品质,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材料B说明人即使处在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污染,形成并保持高尚的思想品德,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它们的“关联点”都是说人或事物与所处环境的关系。立意:要正确处理与所处环境的关系。
4、想象性材料,要突出想象的特点,创造新的形象,表达新的思想。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想象的基点是记忆移植已经具备了成功的可能性,写作时应该对此持支持、肯定态度,至于移植后的效果则可以大胆想象,既可写好处,也可写负面效应,切不可把话题推翻,大谈记忆根本就不可能移植。
5、图画性材料,即所给材料是一幅或几幅图画,这类作文的隐含点在画意上。要注意观察画面内容和画外语言提示,并把这些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寓意所在,找出写作方向。如2005年福建题,画面内容是两个圆,一个规范,一个多角,提示语分别是:“我规范,我稳定,我周长短,面积大……”“我新颖,我多变,我周长长,面积小……”把图和提示结合起来,这幅图要反映的意思是:“规范”与“新颖”,“稳定”与“多变”,“长”与“短”,“大”与“小”,每种状态各有优点与不足。由此联想到社会现实,可以找到许多信息点。如:⑴世上万物各有长短;⑵人生既要稳定又要灵活。⑶圆是核心,万变不离其宗。⑷圆滑与棱角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二、审命题提示——从提示语中挖掘主题。
“提示语”主要用来启发审题立意,打开写作思路。几乎所有作文题除命题、提供材料外,都对作文主题、选材范围、写作重点等作了一定的提示。要重视提示语的观点与思想倾向性,从中揣摸出题人的意图。
1、2003年高考作文提示语: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的认知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请以“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这段解说规定写作内容的关键点是现实生活中与寓言类似或相反的事例,因此,既可以写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况,也可以写相反的情况;尤其要弄清楚提示语中“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的认知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的含义,辨明二者的关系。
2、有一篇以“和而不同”为话题的作文,材料是这样的:《论语.子路》里有一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说,作为君子,要善于调和各种矛盾冲突,要善于跟别人和谐相处;但与此同时,自己也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和风格,而不能随风倒随大流。这个提示就大大降低了作文难度,必须加以重视。
三、审命题要求——看清要求,不可偏废。
审题,我们除了要审视题目本身以外,还必须对题后的“要求”反复阅读与思考。
1.不可疏漏。要通读“要求”,体会全段文字的主要考查角度。关注补充性的说明文字,特别是那些让考生“不要怎么样”(如不要写成诗歌)这类以否定句形式出现的句子。这往往是命题者对我们的善意提醒,有时甚至是明确的规定。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写作的方向,将我们拉出偏离题意的误区。
2.不可偏倚。“要求”是写作时的注意事项。要细致分析“要求”中的修饰成分,从而了解其在作文题目、内容、范围、形式、角度、文体、字数等以及写作人称、写作手法等方面的具体规定。
四、把握文体要求——扬长避短不易辄。
许多考生的文字功底很好,材料也选得不错,就是没有按照文体要求去写,结果令人遗憾。一般说来,作文的“文体要求”都比较直露,也比较宽泛,文体可以自由选择,但不等于没有要求。如果选择记叙文体裁,就必须老老实实地按照记叙文的规矩去写;如果选择议论文,就要有论点、论据、论证。千万不能说明和记叙不分,抒情和议论搅杂。写诗歌必须要有形象和意境,写戏剧一定要有尖锐的矛盾冲突。所以我们要在审题时,认真研究作文要求,发挥自己写文章的长处,注意扬长避短,才能够写出最能反映自己作文水平的文章来。
材料作文加重了考生的审题能力,如果没有充分的把握是很容易跑题的,所以应该充分的把握一些基本的审题方法。从总体上来说,材料作文应该首先弄清楚材料写了什么人、事、景、物(主体对象),这人做了什么事(事、景、物怎么样),结果如何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其次是要把握材料所表现的'主旨。根据材料的不同,对材料的审题立意有以下几种方法。
1、寓意揭示法
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须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联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从而确立论点。
【示例】 驴子驮盐渡河,它滑了一下,跌进水里,盐溶化了,它站起来时轻了许多。这件事使它很高兴。又有一天,它驮了海绵走到河边,故意一滑,跌进水里,那海绵吸了水,驴子站不起来,终于淹死了。
【审题提示】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切应从实际出发,情况变化了,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应随之变化,如果墨守成规,或盲目套用,必将招致失败。写作时要透过驴子驮盐和海绵的表象,把握并取其寓意作为文章的论点。
2、倾向揣摩法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情感,审题时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示例】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他们提出种种接上维纳斯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提示】“好事之徒”,“趋之若鹜”,贬斥之情溢于言表,显然对想接上断臂这种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要有独特的美;②要顺其自然,不必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与人。如不顾材料的倾向性而提炼 “攻关不怕难”、“坚持就能成功”之类的观点,就有跑题之嫌。
3、互补完善法
【示例】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
【提示】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两者孰是孰非?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又合理。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只有既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4、主旨领悟法
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
【示例】 《华尔街日报》报道:海湾战争前夕,该报记者到驻沙特的美国陆战队采访时,惊奇地发现,在沙漠的帐篷里,待命的军舰上,美国的官兵正在争相研读中国的《孙子兵法》。陆战队司令格雷将军指令:《孙子兵法》为陆战队官兵必读书。
【提示】综观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官兵之所以学习中国的《孙子兵法》,是用以指导他们的战术,材料的主旨十分清晰,据此,可提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类的观点。当然,这是显性的;从隐性看,外国人尚且如此重视对我国文化遗产的学习,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则更应“重视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这在某种意义上更具深意。
5、关键把握法
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将其作为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示例】 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
【提示】这“下一个”三个字,既体现出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又蕴含着艺无止境、不断创新的哲理,闪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抓住了这个关键词,便抓住了材料的灵魂实质。
【小结】上面是一些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对于不同的材料选择不同的方法来审题,就很容易的理解题意确立主题了。当然,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而各种方法也并非孤立的,可能互有交叉。若在具体的审题立意过程中能灵活地综合运用,效果则更佳。
值得注意的是,“材料作文”的“时代性、思辨性 丰富性、多元性”是十分突出的。因此,作为高三考生,平时必须重视“三关注”(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否则是很难写好高考作文的
【温馨提示】材料作文离不开对材料的思考、加工,甚至引述。但许多考生不懂引述材料的技巧,习惯性地在文章的开头复述材料,或者把材料当一个论据来用,或者将材料生硬地拉长,将一个概括性的材料改编为没有细节描述的冗长故事等。这样引述材料,都是不合适的。写材料作文处理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主要有三种方式:
(1)概括引述。试题提供的材料一般有几百字,大家都将其引述在文章中,难免会令评卷老师生厌。如果能用概括的语言,形象生动的笔墨引述之,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2)引述关键语句。试题材料中能揭示主题的关键语句,往往是文章的关键点,也是巧妙引述材料的切入点。
(3)续接材料法。如果材料是叙述性的,自己构造故事的能力又强,用叙接故事的方法新编故事,也不失为一种处理材料的好方法:以材料的结尾为媒介,或浮想联翩,演绎故事;或精研深思,前瞻事态未来,以精妙的构思、新奇的情节制胜。总之,材料的处理只是一种手段,只要“适用得体”就算用得好。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