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4的生字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4的生字

回答
语文迷问答

2016-01-28

一、 关于语文教学的定位问题

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五年了。语文课程和教学取得了重要进展,发生了许多变化,在先进的课程理念指导下,禁锢语文教学的“三中心”坚冰已经被打破;破“课本为中心”语文课被定位在“语文实践上”;破“教师为中心”,还“学生的主体地位”;破“课堂为中心”;建立开放、生成、充满活力的“大语文”科学体系。可以说,重要进展有目共睹,但种种问题也相伴而生。人民教育出版社小语室总编崔峦同志在2006年春季出版社教材培训会上讲话《.对语文课程和阅读教学的总体思考》中指出;现在的“语文教育定位”出现了问题。语文教学患了“多动症”;得了“浮躁病”。许多语文教师对语文的教学目的、任务一直不是明确。如太多的资料补充、太多的演示,冷落了教科书,太多的形同虚设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减损语文学习的学习效果。

反思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确实没有准确地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

[问题1]:脱离课文的语言,作天马行空的发挥或在人文内涵上的“深挖洞”,忽视学生基本语文能力的培养。

[正确]:小学语文教学,重在培养阅读能力;要注重对文本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学生很少读书、思考、练习,只靠感情和清谈,能够培养起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的能力吗?能够积累起由常用字构成的几个词语、并能把它们变成在口头或书面运用的积极词汇吗?能够培养起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把握主要内容所必须的分析概括能力吗?能够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吗?

我们时刻不要忘记,“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宗旨;发展语言、发展思维,特别是培养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北大博导教授陆俭明认为应体现在语言理解、语言表达和实际的语文纠错能力三个方面。)语文课程独当其任。

[问题2]:阅读教学效率不高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主要表现]

1、教学内容太多、太杂、教师驾驭不了,加上怕漏教了,偏偏又考到了,于是无论是“西瓜”,还是“芝麻”,统统都要捡,眉毛胡子一起抓,来个一网打尽。

(课文是例子,但不完全等同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只会蜻蜓点水,劳而少功)

2、教学过程太繁、太复杂、又太雷同、内容多、重点多、环节多、又往往千课一面、千面一律。

(教师累、学生累、效率低)

3、方法策略不合适,表现为“两化”和“三多三少”。

“两化”:非语文华和泛语文化。

三多三少: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分析内容开掘人文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

著名作家吴伯箫曾经评价阅读教学:“把课文都讲‘肿’了,我们的阅读教学还不能激起每个学生的兴趣,还不能给每个学生比较充足的时间,静下心来,”潜心会文“;还不能抓住语文重点语句和可学可用的写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和内化积累,如此这般,削弱了语言文字的感染力,削弱了语文的魅力,导致语文应用能力不强,同时人文的熏陶也大打折扣。

上述种种问题列举,是对课改五年中问题的梳理,也是对三、四年级下步教学工作的一种警示。因为教材,教法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的两个重要因素。

二、阅读教学的取向变化与教学的跟进

(一)注意把握不同视角下的“阅读材料”

人教版三、四年级有不同类型阅读材料:①精读课文。②略读课文。③选读课文。如果从对语文教材选文编撰的角度,倪文锦、欧阳汝颖对语文教材的选文又鉴别出四种类型:。

第一类:定篇:“定篇”往往是经典,是世界和本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除了阅读理解,一般不承担别的义务,其本身也是语文课程的目的之一。

例如:三、四年级教材中的“古诗类” 课文;三年级(上)丰子恺—《白鹅》巴金《鸟的天堂》均属于名家名篇类,其分布或集中或分散。

第二类:例文:“例文”的教学目的在于从众多的诗文中提炼出来的概括性的知识。例如:三年级(下)第一篇课文《燕子》,课文以优美的语言、细腻地描绘了春天中的燕子。课文先描写了燕子的外形,接着写了春光中的燕子;飞行中的燕子;飞倦了的燕子。课文截取了不同层面,既写出了燕子的可爱,也同时教给学生一种知识—状物要按一定的观察顺序、要抓住特点。

第三类:样本 :“样本”相当于叶老所说的“例子”,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把握课文内容,进而培养阅读或写作同类诗文的能力的目的,作为“样本”的阅读材料,其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较为接近,易被接受。例如:三年级(上)《绝招》一课,描述了几个小伙伴在村东头大树下比绝招的事,课文的语言描述,生活的环境与学生十分贴近,这类文章一般出现在“略读课文”与“选读”课文中。

第四类:用件:“用件”根据倪文锦、欧阳汝颖的解释,之所以命名为“用件”是想表达这样一层意识:“定篇”、“例文”“样本”选文都是学生在语文科里的“学件”。

在“定篇”里,学习经典的丰厚底蕴。在“例文”里,学习其关于文章和文章读写的知识。在“样本”里,领悟学法与方法,在“用件”里关心的主要是其“内容”的方面,也就是文章“说了什么”。对“怎么说”则是只关心的其逻辑的合理性与否,即说得对不对,这类文章一般出现在“语文园地”中。

根据这种思路,我们可以对教材的选文有这样一种认识:就“课文”来说,或者将其看成是内容与形式的紧密结合体,或者更多地关注其“形式”的方面,或者只关注其“内容”。在这样一个视角下,我们可以进一步鉴别这些阅读材料的功能和学生的阅读趋向,力求避免实际教学运用失当,浪费教学资源,浪费教学时间。

因此,对每一组阅读教学材料的教学,只有在明确其地位、功能和应采取的阅读取向的前提下,才能准确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跟进。

(二)用好单元导语,把握学习目标。

进入中年级,单元导语的文字由低年级的一句、两句成为一段话,它不仅文字优美,且语言涵盖力极强。但实际教学中,它虽然处在单元的首席位置,却常常受到不屑一顾的冷遇。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充足认识到单元导语的内涵价值、以及对一个中高段孩子所能起到的指引作用。单元导语实际上是学习该单元的“路标”,几乎覆盖了学习整个单元所需达到的“三维目标”的要求,把握了它,也就把握了学习该单元的方向。

学单元导语,要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读出思考、读出目标,要点中往往既有“人文感受”,又有“学习方法”,还有行为实践的目标。

试看人教版语文第七册教材八个单元的导学框架:

单元主题
人文目标
学法目标
实践目标
代表性课文

自然奇观
感受神奇
边读边想边体会
收集自然

奇观资料
《观潮》

观察发现
观察事物

发现奥秘
细心观察

用心思考
写观察

日记
《爬山虎的脚》

中外童话
 

感受真善美
品味童话

语言体会

童话特点
综合性

学习
《巨人的花园》

作家笔下的动物
感受动物

形象
比较不同特点
写动物
《白鹅》

我国的“世界遗产 ”
感受景观

魅力
想象描写情境留心表达方法
收集我国的“世界遗产”资料
《长城》

人间真情
感受人间

真情
体会字里行间的真情
了解身边的动人故事
《搭石》

成长故事
体验成长
深入思考发现问题
综合性学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科技成就
感受惊人

威力
形象表达科学知识
畅想科学技术带来的变化
《呼风唤雨的世纪》



用好单元导语,除了整体感和单元学习内容之外,更重要是铺垫一种共同的学习情绪,营造一种共同的学习氛围,让大家心中有底,胸有成竹,明白在相对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想怎么做,可以怎么做,我该怎么做,扩大语文教学平台,与生活紧密地“焊接”在一起。

①情绪铺垫。在把握单元目标后,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这两周的语文课生活将会怎样度过。如第四单元“小动物”专题,“我们将会过得很快乐”“将唤起我们对自己相处过的小动物的美好回忆”“我还会去细细观察我家的小猫咪”“我要给我家的小狗阿东画张像”……

②阅读铺垫。读课文以外,多读同类文章,吸收一些好的语言,增添感性体验。语文教师还可以再推荐一些相关的好书,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落到实处。如第七册的语文学习中,推荐学生人人读好两本书:《昆虫记》和《爱的教育》。另外,学了萧红的《火烧云》,我向学生推荐了原著《呼兰河传》;学了丰子恺的《白鹅》,就向学生推荐他的漫画集和《丰子恺文集》……

③习作铺垫。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如第一组“自然景观”,可以是自己拜访过的名山大川门票、地图、照片,可以使无名小景的照片、图画,唤起自己对过往经历的深切回忆,并加深景物特点的印象。我们都知道单元教学的最后一站—写作站,往往让学生焦头烂额,让教师心力交悴。可是如果从单元教学的第一课时就蓄势的话,何愁无米下锅呢?

把握单元目标,正是起到了这样一种整体导航作用。可以说,进入单元教学的第一课时,就为单元的最后一课时埋好了伏笔。真可谓“一卒虽小,可夺帅也。

扩展资料

1453950991588287.jpg  

上面的要求会认,会读的.,下面田字格里的要求会认,会读,会写,会用(组词,造句)。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4中的生字是:蚂 蚁 前 空 房 网 诗 林 童 黄 闭 是 朵 立 美 我 叶 机 她 他 送 过 时 让 吗 吧 虫 往 得 很河 姐 借 呢 呀 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