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人的夏天》教案谁有?
回答
《迷人的夏天》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和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自己对夏天的感受。
2. 理解重点的词句。
3. 理解“一切都在夏天里走向成熟”的意思。
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开想象,体会课文中的意境美,感受对大自然,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 通过观察和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自己对夏天的感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开想象,体会课文中的意境美,感受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开想象,体会课文中的意境美,感受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谈话导入
师:今天,陈老师给你们带来一幅美丽的图画,想看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朋友们有的干什么?有的干什么?有的干什么?还有的干什么?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好课文中的插图,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说话练习,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孩子在干什么?)
2. 揭题:迷人的夏天(板书)
3. 齐读课题
二、 新课
(一)自由朗读课文
1. 边读边思考:夏天是怎样的?
2. 学生反馈。(随机板书)
3. 小结。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 初读第一自然段。
2. 理解“火辣辣”
3. 重点指导朗读。
(三)小组自学2、3、4自然段
1. 小结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方法。
2. 出示学习方法在小组里自由学习。
3. 小组同学反馈。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理解完每一段意思,读中悟,悟中读)
(1) 小组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 小组同学初读第二自然段
② 理解“多彩”画出文中描写颜色的词语
③ 拓展:还可以说( )的鲜花 ( )的草地
( )的植物 ( )的衣裙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是一个感受和积累的过程,读中积累,听中积累,提高积累的质和量)
④ 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2) 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 小组初读第三自然。
② 提问:为什么说夏天是有趣的。
③ 拓展:在夏天里,我们还可以看到或听到什么?
(设计意图: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无限的,知识是有限的。让学生尽快的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更深的体会感情) ④ 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3) 学习第四自然段
① 边听音乐,边想象当时的情景,小朋友在夏天里有什么活动?
② 小结
③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 总结全文
过渡:夏天是炎热的、多彩的、有趣的、悠闲的,所以说夏天是迷人的。
1. 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 理解“一切都在夏天里走向成熟”
四、 把你最喜欢的语句、段落背下来。
五、 课后作业:
1. 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
2. 把你想象中最美的夏天画出来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扩展资料
《迷人的夏天》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用多种识字方法识记本课的生字,会写“炎、街、显、尽”。
2、学生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重点:
1、学生认读生字。
2、能够正确的、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生读准生字词,读通长句子。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夏天)你们喜欢夏天吗?为什么喜欢呢?(热、吃冰淇淋、吃西瓜、游泳、捉蜻蜓)
2.大家的感受真丰富!那你们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你喜欢的这个夏天吗?(炎热、可爱、人
有位小朋友跟你们一样也很喜欢夏天,他把自己的感受写了下来,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迷人的夏天(板书课题)
3、带着喜爱的语气读课题,学生看题目提问题。
二、明确目标
二、探究新知:
(一)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1、示课件:带拼音词语。
(1)学生自读。
(2)指名读。
3)齐读。
2、示课件:去掉拼音词语。多种形式读
3、学生认读本课生字;同桌利用119页生字条互相考。
4、示课件:打乱顺序读生字。
5、示课件:学生进行挂果子的游戏。
6、示课件:在新环境下认读词语。
(二)学生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听清所画的生字的字音。
2、学生自己读 ,将生字的字音读准,将长句子读通顺。
课间律动:
师:这些生字宝宝和他的词语朋友又跑到课文中去了,你还能认识他们吗?
现在我们一起到课文找一找、认一认吧。
(三)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1、学生再读课文,完成课件自学提示一。
(自读课文,说说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夏天的迷人?找到并做标记。)
(1)学生读课文。
(2)指生汇报。
2、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四)学写生字:“炎、街、显、尽”。
1、学生自读生字。
2、观察并说一说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应注意的地方。
3、师范写和学生仿写。
4、学生口头扩词
三、反馈提升: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四、课终总结:同学们,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穿插训练:学生朗读课文。
六、达标测评:
根据课文填空:
因为夏天是( )、( )、( )、( ),所以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