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诗歌鉴赏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考的诗歌鉴赏

回答
语文迷问答

2016-11-29

历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目全面解析

一、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赏析:

这首《咏素蝶诗》是南朝齐梁之际有“神童”兼“彭城才子”之誉的刘孝绰所作。此诗在形式上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写蝴蝶在风中、花中的飞舞的情况,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将蝴蝶飞舞的姿态描写得十分形象和逼真。诗人仅仅用了四十字就把蝴蝶的性格、姿态、情感表现出来,让人如于风和日丽之时,见蝴蝶随着蜂儿转于绿蕙丛中,时而避雀隐,时而浴日舞,令人叹为观止。

联系刘孝绰虽然自负才华自视甚高,但一生仅做到秘书监,一直得不到提拔的遭遇,可知诗中蕴含着期盼得遇明主之意。“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素蝶即白蝶,诗首联写蝴蝶为了躲避天敌(“蜂”、“雀”)时而绕着草花飞,时而躲藏在草花丛中。颔联写蝴蝶在阳光照射下随风翩翩起舞。颈联写出蝴蝶在花草树木间出没。诗的前三联采用白描的手法,使红花、绿草、白蝶、阳光、嘉树,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充满了无限生机。最后写出蝴蝶的期盼:希望这些提供蝴蝶栖息的花草树木能够永远存在。这首咏物诗传达了古人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愿望。

二、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参考答案:

(1)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2)一句一个场景;拟景写情,情景交融;对仗十分工巧。

赏析:

这是一首体制十分奇特、艺术手法十分讲究的诗。一句一绝,四句诗是四个不同的独立意境,虽然此诗四个画面各自独立,然而组合在一起却又成为一幅构思完整、意境连绵的图画。全诗一句一截,各自独立,描绘了秋夜、春宵、棋罢、酒阑四个不同的意境,好像四幅单轴画。扬慎《升庵诗话》卷十一认为,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鸳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此诗之祖。不过,细细体味,这四句给人的意象又是统一的,正可以诗题的一个“梦”字贯通。因为是梦,故尔有意识流动变幻不定,前后不连贯的特点,使诗中的景和事显得迷离惝忆,隐隐绰绰,游移不定,似是而非。末句是全诗之关目,一个“客”字便是梦的原由,梦的主旨,梦的归宿。李后主尚有“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时候,到底给人片刻慰籍。可欧阳公表现的梦,却是客愁贯穿于始终,令人抑郁不展,魇魔难去。日有所思则夜有所梦,可见这客愁之深之切了。诗题“梦中作”,这当然不可能,可全诗却给人以无庸置疑的梦境之感,有如身历亲受。诗人良苦用心和绝妙手笔,可发一赞叹。

三、新课标全国卷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试题。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侍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2)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赏析:

江总今存征戍诗五首:《陇头水二首》、《关山月》、《骢马驱》、《雨雪曲》,皆为乐府横吹曲辞,多描写边塞之荒僻与离人之忧愁,尤值一提是《雨雪曲》。起句“雨雪”点题,“榆溪”乃边关之溪,“陇西”乃边关要塞,可见戍地之寒远。“天寒旗彩坏”虽未如“风擎红旗冻不翻”形象,却异曲同工。诗末回首遥望来时路,无限思乡之愁起。《乐府诗鉴赏辞典》称此诗“苍凉劲直,颇有气骨”,笔者亦有同感。江总(519─594),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东)人,南朝陈大臣。幼聪敏,有文才。年十八,为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参军,迁尚书殿中郎。所作诗篇,深受梁武帝赏识,遂擢为侍郎,后更官至太子中舍人。张缵、王筠、刘之遴,乃一时高才学士,皆对江总雅相推重,与之为忘年友。侯景反,台城陷,辗转避难,流寓岭南。陈文帝天嘉四年(563年)还为中书侍郎。后主即位,历任尚书仆射、尚书令,世称「江令」。江总虽身为宰相,但不理政务,终日与陈暄、孔范等陪侍陈后主,游宴后宫,吟作艳诗,荒唐无度,当时谓之狎客。入隋,为秦王文学,卒于江都。有集三十卷,已亡佚,明人辑有《江令君集》。江总是宫体诗重要作家,今存诗近百首,浮艳靡丽,内容贫弱,多是一些为统治者淫乐助兴之作

四、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试题。

岁暮①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延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廊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参考答案:

(1)边境发生战事、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热情与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的发差。

(2)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赏析:

公元763年为唐代宗广德元年,这一年杜甫五十二岁。这一年,他先是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喜悦之下便欲还都,不久又想东下吴楚。其间曾经到阆州(今四川阆中)。在这儿,他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心忧国家的杜甫写下了这首《岁暮》诗。

首联交待诗人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传来的外族入侵的消息。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的诗人,是多么希望国家安定,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呀。可是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所以首联看似平淡的叙述语气中,却包含了忧国忧民的诗人多么沉重的心境!

颔联以“烟尘”和“鼓角”来借代战争,战争的烽烟笼罩了雪岭,鼓角声声也震动了江城,一个“犯”字,一个“动”,写出了诗人听到外敌入侵后内心受到的强烈冲击,把诗人心系国家百姓的那份真挚情感含蕴其中。

颈联先写“天地日流血”,天地间日日有人在流血(或解为“连‘天地日’都在流血”),战争带来的血腥,是多么惨不忍睹啊!接着作者发出自己的担忧之声:“朝廷谁请缨?”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家一片乱象,如今面临强敌入侵,还会有人请缨杀敌吗?

尾联反问句:“济时敢爱死?”一个真正心系国家的人,是不会顾及个人生死荣辱的,为了拯救国家民族、天下苍生,只会奋不顾身,投身于保家卫国的血雨腥风之中。最后一句“寂寞壮心惊”,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寂寞”二字,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此时独自客居阆州,确实孤单寂寞;二是诗人有报国之心,却无从施展,只能独自寂寞。然而诗人毕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圣,尽管年过半百,他的胸中依然跳动一颗不已的“壮心”!一个“惊”字,把他那颗报国的“壮心”在听到外敌入侵之后,砰然一动,豪情顿起的心情表露无遗。

五、北京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试题。

古 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鵷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晖: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鵷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鵷鸟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A

(2)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六、重庆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北固题壁

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到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么?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 ”中“住”字的含义。

(2)词的上阕说“依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

参考答案:

(1)“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

(2)不矛盾。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变化。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愁。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

七、福建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 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苔,半坞寒云抱泉石。

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坞:山坳。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 。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参考答案:

(1)踏

(2)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3)A.

鉴赏

在北宋新旧党的斗争中,郭祥正的遭遇有似苏轼,因此他对苏轼颇为同情,感慨很多,如《寄东坡先生自朱崖量移合浦》写道:“君恩浩荡似阳春,海外移来住海滨。莫向沙边弄明月,夜深无数采珠人。”他的《金山行》一诗,被称为“造语豪壮”,其中有“卷□夜阁挂北斗,大鲸驾浪吹长空”;“寒蟾八月荡瑶海,秋光上下磨青铜;鸟飞不尽暮天碧,渔歌忽断芦花风”句。晚年隐居,不问世事,诗风由豪壮而冲淡,如《西□》:“远近皆僧刹,西□八九家。得鱼无卖处,沽酒入芦花。”《访隐者》:“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可见他的诗风多样,所以过去人评其"诗如大排筵席二十四味”(《宋诗纪事》)。

八、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高考古诗词赏析:

此词以纯真朴实的笔调抒写相思之情。全词以一种相思者的口气说来,由不能相会说起,至遥望,至梦忆,至对灯秉笔,终至传书无由。通过一段连贯的类似独白的叙述,用“望”、“梦”、“写书”等几个发人想象的细节,把一个陷入情网者的复杂心理和痴顽情态,表现得曲折尽致。

首句开门见山,交待出“江水”、“烟树”等重重阻隔,展现一片迷蒙浩渺的艺术境界中,反映出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怀念。她极目瞭望,茫无所见:“江水”、“烟树”、“江东路”等客观自然意象,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隔”字把遥望一片浩渺江水、迷蒙远树时的失望惆怅的心境呈现出来。“望不见江东路”是这种惆怅情思的继续。接着,作者把特定的强烈的感情深化,把满腔的幽怨化为深沉的情思:“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拦住。”梦,梦是遂愿的手段。现实生活中无从获得的东西,就企望梦中得到。“思量”,是主人公遥望中沉思获得了顿悟:“只有梦来去”,这是一种复杂的情绪,雾霭迷蒙的客观美的衬托下,这种仿佛、模糊的潜意识,渴望离别重逢,只有梦中才能自由地来去:“更不怕江拦住”,从“江水西头隔烟树”到“不怕江拦住”是一个回合,似乎可以冲破时空,跨越浩浩的大江,实现自己的愿望,飞到思念中的亲人身边。但这个“梦”还没有做,只是“思量”,即打算着做。

词的上片,写相思者想见对方而又不得见,望不见,只好梦中相会的情景。而下片通过灯前写信的细节,进一步细腻精微地表达主人公感情的发展。梦中相会终是空虚的,她要谋求实的交流与联系。“灯前写了书无数”,以倾诉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深情,但“算没个、人传与”的一念中,又使她陷入失望的深渊。“直饶寻得雁分付”,“直饶”,宋代语言中,有“纵使”的意思。词中的主人公想到所写的信无人传递,一转念间,鸿雁传书又燃烧起她的希望,“分付”即交付,要把灯下深情的书信交与飞雁;然而又一想,纵然“寻得”传书的飞雁,“又还是秋将暮”,雁要南飞了,因此连托雁传书的愿望也难达到。由此可知,她写的信是要传送到北方去。灯下写信这一感情细腻的刻划,把女主人公的直觉、情绪、思想、梦境、幻境等全部精神活动,“写了书”又“没人传”,“寻得雁”又“秋将暮”那回环曲折的描摹过程中用“算”、“直饶、还是”等表现心声的口语化语言,把一个至情女子的婉曲心理刻画得细致感人,魅力无穷。

九、湖北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参考答案:

(1)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

(2)①通过“群仙相护”(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风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②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来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③通过“重搅别离心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来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注:举出任意两例,言之成理即可。

古诗词赏析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起笔三句点明七夕,并以侧笔渲染。“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岁华纪丽》卷三“七夕”引《风俗通》),与牛郎相会,故又称双星节。此时银河两岸,牛郎已无心耕种,织女亦无心纺绩,就连天上的众仙女也忌妒了。起笔透过对主角与配角心情之描写,烘托出一年一度的七夕氛围,扣人心弦。下韵三句,承群仙之相妒写出,笔墨从牛女宕开,笔意隽永。“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形貌娟秀的嫦娥蹙紧了蛾眉,风姨竟然兴风吹雨骚骚然(风姨为青年女性风神,见《博异》)。这些仙女,都妒忌着织女呢。织女一年才得一会,有何可妒?则嫦娥悔恨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可知,风姨之风流善妒亦可知,仙界女性之凡心难耐寂寞又可知,而牛郎织女爱情之难能可贵更可知。不仅如此。有众仙女之妒这一喜剧式情节,虽然引出他们悲剧性爱情。词情营造,匠心独运。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下片,将“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相会情景一笔带过,更不写“忍顾鹊桥归路”的泪别场面,而是一步到位着力刻画牛郎织女的心态。七夕相会,匆匆而已,如此一面,怎能错见!见了又只是重新撩乱万千离愁别绪罢了。词人运笔处处不凡,但其所写,是将神话本素材来自张广祥广祥大语文性质进一步人间化。显然,只有深味人间别久之悲人,才能对牛郎织女心态,作如此同情之理解。“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结笔三句紧承上句意脉,再进一层刻画。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之别离,相逢仅只七夕之一刻,旧愁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有限。不仅如此。旧愁未销,反载了难以负荷的新恨归去。年年岁岁,七夕似乎相同。可谁知道,岁岁年年,其情其实不同。在人们心目中,牛郎织女似乎总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而已。

然而从词人心灵之体会,则牛郎织女的悲愤,乃是无限生长的,牛郎织女之悲剧,乃是一部生生不灭的悲剧,是一部亘古不改的悲剧。牛郎织女悲剧的这一深刻层面,这一可怕性质,终于在词中告诉人们。显然,词中牛郎织女之悲剧,有其真实的人间生活依据,即恩爱夫妻被迫长期分居。此可断言。“天也,你不识好歹何为天?地也,你错勘贤愚做地!”(《窦娥冤》曲辞)

此词在艺术造诣上很有特色。词中托出牛郎织女爱情悲剧之生生不已,实为匪夷所思。以嫦娥风姨之相妒情节,反衬、凸出、深化牛郎织女之爱情悲剧,则是独具匠心的。(现代黑色幽默庶几近之)全词辞无丽藻,语不惊人,正所谓绚烂于归平淡。范成大之诗,如其著名的田园诗,颇具泥土气息,从这里可以印证之。最后,应略说此词在同一题材的宋词发展中之特殊意义。宋词描写牛郎织女故事。多用《鹊桥仙》之词牌,不失“唐词多缘题”(《花庵词选》)之古意。其中佼佼者,前有欧阳修,中有秦少游,后有范成大。欧词主旨在“多应天意不教长”,秦词主旨在“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成大此词则旨在“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可见,欧词所写,本是人之常情。秦词所写,乃“破格之谈”(《草堂诗馀隽》),是对欧词的翻新、异化,亦可说是指出向上一路。而成大此词则是对欧词的复归、深化。牛郎织女的爱情,纵然有不在朝暮之高致,但人心总是人心,无限漫长之别离,生生无已之悲剧,决非人心所能堪受,亦比高致来得更为广大。故成大此词,也是对秦词的补充与发展。从揭橥悲剧深层的美学意义上说,还是是对秦词之一计算。欧、秦、范三家《鹊桥仙》词,呈现一否定之否定路向,显示了宋代词人对传统对人生之深切体味,亦体现出宋代词人艺术创造上不甘逐随他人独创精神,当称作宋代词史上富于启示性之一佳话。

十、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好事近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本词写于作者54岁东归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的“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蘋、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2)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赏析:

这首诗作于诗人54岁罢官东归途中。上片一开篇即描写出发时的情景,从湓口(古城名。以地当湓水入长江口而得名。汉初灌婴始筑此城。故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后改名湓城,唐初又改浔阳。为沿江镇守要地。)“放船”而归,晚上到“散花洲”住宿。诗人朝发湓口,夕素散花。行程交代十分清晰。“散花洲”,地名,古时还有散花滩之名。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武昌江水中小岛上,武昌人以其地为吴王散花滩。滩上有右怡亭,裴郾造,李阳冰名而篆之,裴虬铭,李莒八分书,刻于岛石四十六字。常为江水所没,故世亦罕传。爱国诗人陆游两次夜宿散花洲,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陆游自家乡到夔洲(今四川奉节县东)去,八月中秋的第二个晚上在散花洲泊舟夜宿。他在《入蜀记》写道:“泊散花洲。洲与西塞相直。前夕,月犹未极圆,盖望(农历月之十五)正在是夕,空江万顷,月如紫金盘,自水中涌出,平生无此中秋也。”

三、四句描写舟行途中所见。“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色彩明丽的“白蘋”和“红蓼”与绿草相映衬,又仿佛将“新绿”映上绿蓑,格外润泽!一个“映”字,十分传神,把景与情紧密勾连,景物相互映衬,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引人入胜,我们很容易联想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和“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这样的诗句,诗人旷达自适的情感不言自明。这就为下片抒情做了有力的铺垫。

下片“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几句,抒写诗人生活别无奢求,处处为家,旷达自适的情怀。“有沽酒处便为家” 只要有酒即可,别无他求。而“菱芡(即菱角和芡实)四时足”,又把诗人生活不求奢华的个性写足。罢官之后,也只能这样做旷达状,其实,诗人内心深处的惆怅、愤懑仍能隐约浮现。接下来,承上片“放船归”,写明日乘风破浪,顺流而下,“纵流飘荡,任意东西”的情状,一个“任”字,再次把诗人的四海为家的旷达情怀表达得十分传神、形象而耐人寻味。


扩展资料

201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鉴赏练习

一、【三年高考】

【2012高考试题解析】

(2012·全国新课标)(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 远 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5分)

9. “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关系是: “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 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解析】本题是针对下阕人物形象的把握,诗句意为“弹洒不尽的那两行珠泪,还当窗滴下来,并滴进了砚台中,就用它来研磨香墨.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写到别来、此情深处’,墨中纸上,情与泪粘合为一,不辨何者为泪,何者为情.故不谓笺色之红因泪而淡,却谓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因此,“就砚旋研墨” 与“临窗滴”有暗指关系,意在强调思念之深情.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2012·天津)14.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8分)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 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通“正”

(1)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2) 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3) 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答案】参考:(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2)修辞:对偶、借代.炼字:“逢”“忙”.色彩:“碧”“黄”.情感:喜爱之情.

(3)采菊东篱下 率性自然 超凡脱俗

【解析】第(1)题考查对诗歌中形象的把握情况.赏析诗歌中的形象,首先要立足诗歌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第(2)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其实对诗句的赏析,也要体现在对诗句中具体的字赏析.第(3)题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012·四川)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子 规【注】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5分)

【答案】(1)答案要点:“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3分)

(2)答案要点: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人归去,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④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5分)

【解析】第(1)题是炼字题,“空”在学过的许多古诗中出现过,学生并不陌生.只要抓住意象“贪夫”的心理和情感,结合思归的主题,就能推出答案.第(2)题是情感和意象题,从标题“子规”不难看出思乡难归的情感主题.任意选择诗歌中的两个意象,结合情感主题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古诗鉴赏.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分)

【答案】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解析】情与景分为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首联情景交融,颔联直接抒情.

【考点定位】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

【备考建议】抒情方式分类

特点

例句

简析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不要任何附着物,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

抒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情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借景抒情

白居易《草》[来源: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即由“景”生“情”.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抒情方式.

寓情于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怀着特有的情感去看眼前景象,这种景象自然带上了诗人情感的色彩.

情景交融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抒情与写景达到了浑然一体,自然天成的程度.

托物言志

陆游《卜算子·咏梅》

即借描写其他事物,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和品格.

(2012·江西版)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

【答案】意象的内涵:杨柳,代指初春季节,暗喻男女离别.飞絮,代指暮春季节,暗喻青春流逝.(2分)表达的情感:伤春忧时之愁,久别怀人之情.(2分)

【解析】此问难度不大,杨柳、飞絮是古诗歌常见的意象.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常见意象的理解和情感分析.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

【答案】相同点:①写出了愁之深广绵长.②比喻手法及艺术效果:以水喻愁,比喻生动形象.(2分)不同点:①感情及其程度:李词写的是家国之愁,秦词写的是儿女之情,且秦词愁情的程度比李词略有加深;②表现手法:秦词是对李词的翻新,不是直接以水喻愁,而是以春水比拟泪水,再以泪写愁,写法曲折.(2分)

【解析】注意题目要求,既要答同,又要析异.结合词句从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对古诗词语言的比较鉴赏和综合评价能力.

(2012·湖南版)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⑴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

【考点定位】此题考查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解析】解题的关键在第二句的“天涯”,由此可知,诗中主人公内怀离思,感情怅惘凄伤.

【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⑵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考点定位】此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解析】鉴赏人物形象的技巧之一是通过意象分析.意象“月”承前表达离思,“不知心里事”表现人物形象的孤独处境和凄凉心情.意象“水”和“花”,表现了自叹自怜的心境.

【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⑶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

【考点定位】此题考查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处境为D级.

【解析】此句的表达技巧是借景抒情,或答成情景交融.两种景物分别表现不同的情怀.“摇曳树”象征起伏不定的阵阵思念;“碧云斜”表现了低沉、伤感的心情.

【答案】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2012·湖南版)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8分)

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 鸊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 满碛寒光生铁衣.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鸊鹈泉: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______诗.(2分)

【答案】边塞

【解析】诗歌描写“破讷沙”“鸊鹈泉”等边塞风光和“铁衣”等军旅生活,属于边塞诗的范畴.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能力.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m【答案】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2分)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2分)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2分)

【解析】意境的赏析要抓住景物描写中的意象,逐句解说画面,体会诗人情感.全诗撷取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场景,景物有“大漠辽远、大雁高飞”和“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意境雄浑壮美,将士情感也复杂,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更有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和评价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 ,鉴赏评价

(2012·广东)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余杭四月

[元] 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闻,养蚕人家为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提示(1)列锦、远近高低、动静结合、有色有态、视嗅结合、情景交融.(2)整个晴天充满了生机活力.

【解析】

【考点定位】(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D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D

(2012·大纲版)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落 叶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第一、三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 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趣.(4分)(答出“思”、“信”两字的作用的,给2分;答出使全诗富于变化的,给2分)

2、以松“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来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4分)(答出构成对比的,给2分,能简要分析的,给2分)

【解析】第一题重在考查诗歌意象描写的角度及其作用,答其他的描写角度和作用,也应该适当给分;第一小题设问的角度不太明确,因此学生答案应该可以是多样性的.第二题考查诗歌的手法和作者的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012·重庆)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预报 [金]王 寂

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 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③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1)“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4分)

【答案】(1)运用比拟写出了山水的变化.“晓云散去山腰瘦”,写出了晓 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着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宿 雨来时水面肥”,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水面的宽阔,又暗含着下 雨之前水面的窄狭.

【解析】先分析手法,再行解释,既然点明“变化”二字,就要从眼前的实景分析出暗含的虚景.如看到“散去”就要想到散去之前是什么样子.内容上题干已点明——写出了山水的变化,题干主要是要结合诗歌分析其表达效果.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按照这样的思路来答,会更好.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

(2)作者为何说“荒却溪南旧钓矶”?(2分)

【答案】因为钓鱼是有机心之事,作者已忘机而不再钓鱼,所以说荒弃 旧钓矶.

【解析】就结果找原因,首先确定范围在词的下阕,参考注释,找出“忘机”二字.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理解诗歌从诗句开始,然后从整体上思考.

【2011高考试题解析】

二.(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2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

【答案】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2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

【答案】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诗的抒情效果.③“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高考考点】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三.(天津)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

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四库全书》

(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3分)

(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

【答案】(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不好,开篇写骤雨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艺术效果.

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初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解析】第一题考查炼字.第二题考查对某一句的赏析.第三句考查谋篇布局.

【高考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八.(辽宁)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8.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6分)

【答案】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

【解析】答出画境的,给2分;答出想象中的真景的,给2分;答出从画面引出想象中的真景、再返回画面的,给2分.意思对即可.

9.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

【答案】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之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而产生幻觉的以中国独特感觉,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确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

【解析】答出诗表面不合理,其实很高秒的,给2分;能做简要说明的,给3分.意思对即可.

如认为前人的说法恰当,只要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九.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锦山被烧死.

(1)这首诗首联写抒情有什么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拟人、对比的羞耻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哀景衬哀情.

(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背景?(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

十.(江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答案】①诗坛地位,无人能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2)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答案】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扬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十二.(湖北)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登 城 望湖楼晚景

刘敞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 横风吹雨入楼斜,

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 雨过潮平江海碧,

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分)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参考答案】(1)和风细雨.

(2)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②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3) 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 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 ②.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雨 前,雨后的壮观美景 .

【解析】两首诗歌同为写景佳作,赏析时抓住诗人描写的景物,品味景物的特点,结合诗人的诗歌特点,全面赏析.(1)要填与“疾风骤雨”相反的词语,结合诗歌即可得出.(2)分析作用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答题,内容包括强调的内容和对主题情感的作用,形式包括对题目、开头、上文、下文和结尾的作用.(3)王国维以西方美学崇高的理论糅合中国古代美学阴阳柔刚说而提出:“美之为物有二种:一曰优美,一曰壮美.”若吾人与审美对象无利害关系,又毫无生活之欲存在,则“此时吾心宁静之状态,名之曰优美之情,而谓此物曰优美.若此物大不利于吾我人,而吾生活之意志为之破裂,因之意志遁去,而知力得独立之作用,以深观其物,吾人谓此物曰壮美,而谓其感情曰壮美之情”(《红楼梦》评论).优美指审美主体在观赏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对象时,主客体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和谐统一的美.其特征是:1)和谐;2)在形式上具有小巧、和谐、精致、轻盈、绚丽、清新、秀丽、优雅等品格;3)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统一,具有静态、柔性的美,没有冲突、矛盾.壮美是凡事物能使人有崇高、严肃、雄壮之感者.

【高考考点】默写常见名句名篇

十五.(福建)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晓至湖一上

[清]历鹗

出郭晓色微, 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 弥漫与天永.

折二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 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 泛泛逐清景三.

(选自《清诗选》)

[注]① 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1) 这首诗情感丰富,请做分析.(3分)

答: .

(2) 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

答: .

【答案】(1)答题要点: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帐:“安得”.(意思对即可.)(2)答题要点: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的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其它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第一小题要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找出打上作者情感络印的名词,挖掘作者隐含在“景语”里面的“情语”,此题并不难解.第二小题的诗句通俗易懂,设题相当开放,答案有好几种,关键要围绕表达技巧进行答题,只要能有理有据,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高考考点】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

十七.(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示秬秸1

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遶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上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1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2.(7分)1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 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去担忧饼冷难卖.

D. 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二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答案】B

【解析】B项“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错.文章的内容反映了民间疾苦,生存的艰难,语言风格平实朴素、明白如话,也不是诙谐风趣的特点,选项的解释不符合卖饼儿的心理.

2 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举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等,均无任何修饰之语.

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举例: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写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给予的同情和关怀,其他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忧饼冷”的心态的表露,均语浅而意深.

【解析】做此题,审题是关键,答题思路是诗歌“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在文本中的具体依据;拟写答案时,“平实”要从遣词造句的语言风格形式上来作答,“有韵味”要从内容上来探究.